-
姚晨:她们本都没有做错什么,贵圈|《找到你》上演抢孩子大战
- 核心提示
-
姚晨:她们本都没有做错什么,贵圈|《找到你》上演抢孩子大战
- 详情
-
秦海燕曾有一位相处了10年的阿姨,直到帮她带完老二才离开。阿姨临走前叮嘱她:“你也挺不容易,以后没我在,照顾好自己。”
光是“看完找到你恐婚”的话题,就能知道影片里存在多少痛点。“腹黑保姆带走孩子”的情节或许太极端,但影片中展示的女性现实处境,则是亿万人面临的切肤之痛——
秦海燕有两个孩子,但她不甘心让故事停留在“歌颂母爱、回归家庭”的层面。《找到你》对探讨女性价值、女性困境的执着,折射出这位职业女性的内心痛点——人们管她叫“人生赢家”,然而只有她自己知道,每次推着行李箱出门时,心里装满了对家庭的亏欠。
“批评我。”马伊琍绘声绘色:“你作为罗子君,怎么可以随随便便相信你老公说的话?他说养你一辈子你就听他的?你怎么这么不思进取?每天只知道逛街?”
马伊琍无言以对,只好把她召回现实:“你搞搞清楚,我是你妈,不是罗子君。”
她一点也不怀疑孩子有找到榜样的能力。女儿的一位同学之前演音乐剧遭遇很大压力,选择的排遣方式是,看《我的前半生》。看完之后明白,“遇强则强,遇弱则弱”,从此不再畏惧压力。
但导演吕乐“总觉得不太贴切”。
这并不会影响她的目标:“有人开始积极关注女性题材的时候,行业里其他人慢慢也会被带动起来,未来一定会对这个群体有更多的关照。我相信这会成为一个连带的蝴蝶效应,但总得有人在现在,开始震一震翅。”
找吕乐聊《找到你》,他却夸《亲爱的》。电影准备期间,他去公安系统参加了两次座谈,了解了目前警方对儿童失踪案的重视。《找到你》里面,警察对李捷耽误报案时间不满,脱口而出的那些数据,正是吕乐的调研结果。
“我时候觉得很惊喜,不需要我去教育、去灌输,她已经可以通过角色,潜移默化接受那些女性应该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自我成长的观念。”马伊琍感慨。
在这样一个条分缕析的姚晨面前,李捷在片中展现的强大,似乎也是她的投射:“你从电影里感到创作者对于孙芳这个人物的怜悯与同情,因为找不到造成她命运的矛盾点,所以转嫁到李捷身上,但事实上李捷并没有做错什么。这个故事的难过之处在于,这两个女性本都没有做错什么,但命运看起来对她们都不大公平。甚至从法律角度上来说,其实李捷是受害者。这是不能混淆的,法律意识还是应该时刻保持的。”
《找到你》宣布开机时,片名还暂定为《谜踪》。作为“一本两拍”的中方版本,标题体现与韩版《迷失:消失的女人》的呼应关系,并不难理解。
剧本看过不少,但其中书写的女性形象让姚晨提不起精神——她们依然隐忍,依然苦楚,哪怕通过一个事件得到拯救,也是通过男性或者别的力量,不是真正的自我觉醒。甚至改变之后,她还在取悦男性,或者证明某种非常表层的女性价值,穿得更好看,变得更漂亮,如此而已。
“我真的没想到,才9岁的小姑娘,就能在剧里找到对她们有帮助的东西。当我听她妈妈这么说的时候,感觉比得了什么奖还要更欣慰。”马伊琍感慨。
刚进组时,马伊琍还因为思念女儿哭了几次,但开拍后的一个多月,她都没让家人来探班,“我从来没有这样过。就是一个人一条路闷头走到黑的感觉,走完再说。走完之前,你们谁也别来理我。”
这部讲述女性命运的电影中,导演是主创团队唯一的男性,但所有女性都给予了他极高评价。秦海燕说:“吕叔特别理解和体谅女性,他可以站在女性的视角上去构思一些人物。”
但比起孙芳那样的底层女性,她们还算幸运,至少都有过选择权。在更匮乏的生存资源里,孙芳和她的女儿面临的,是更不加遮掩的性别压迫,以及更无望的阶层壁垒——类似张博那一句,“我以为我够倒霉了,她比我还倒霉。”
职场女性一旦有了孩子,该如何在家庭和事业之间选择?选择二者兼顾,难免像李捷那样左支右绌,被保姆批评“有什么资格当妈”;放弃事业投入家庭,又会将自己置于朱敏(电影中离婚案的女方,李捷为男方代理律师)般的险境,被男人的意志左右命运,到头来却落得一场空。
刚开始,马伊琍并不认同孙芳会对张博产生感情。她觉得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下,孙芳不会再有性的欲望、爱的欲望,她全部的重心应该在孩子身上。
一定意义上,这也是姚晨不断开源,主动寻找面向更丰富的女性角色的原因。因为在《星空演讲》自嘲了“中年女演员的尬与惑”,如今她在自媒体中的形象被塑造成“生完孩子无戏可拍”。
划重点:
张博成了一个小混混,弱化了权力,强化了感情。正跟不断要钱的孙芳置着气,然而看到她出门被三轮车撞倒还是冲下来骂人。同是底层,有孙芳最不堪的丈夫,也有她最谦卑的爱人。“我觉得孙芳这一辈子,唯一给她被爱的状态的就是张博。”马伊琍评价。
为了孙芳,她接了长发,瘦到89斤,举手投足都是那个隐忍而沉痛的妇人,卸妆之后回到酒店还是恍惚,镜子里映出陌生的脸,“那个就不是我自己”。
“我想表达的是,第一是你来到了演员最好的年龄,但现实是给这个年龄段女演员可书写的故事太少。第二是,我自己会对角色有要求,如果你觉得角色没什么意思,那你也没有饰演的欲望。”姚晨解释,“两个硬杠杆放在这儿,确实可以演的角色越来越少。”
“真是感谢《亲爱的》,把中国的(儿童失踪)报案的制度给改变了。现在的效率已经到了随时报失,随时立案。我觉得有一个电影的贡献能影响到法律,这真的是特别感人的地方。”他反复赞美,诚心正意。
未来
吕乐对角色的感情深厚得超出想象:“李捷最后的庭上发言,算是给她的升华或者启迪。但是我还想给孙芳一个(结果)。”他曾设想过一个开放性结尾:多年以后李捷带着长大的女儿,茫茫人海中无意看到了张博牵着一个酷似孙芳的孕妇,“或者就已经牵着两个孩子了。”
这时候,她是姚晨,也是李捷。
腾讯娱乐专稿(文/叶弥衫 责编/三替)
电影承载的现实意义,远远溢出社会新闻版“谜之失踪案”的剧情设定。一个最典型的例子,韩版安慰剂式的结尾——中产母亲在医院中醒来,看到孩子快乐玩耍,前夫随侍在侧,不禁露出慈母般的微笑。而《找到你》的结尾是李捷的一段法庭陈词:她赌上职业生涯,通过放弃辩护来维护另一位母亲的权利——原本她只为自己而战,如今却是为女性而战。这种方式很不理性,但那正是她在“找孩子”过程里获得的自我启蒙。
当然,也没有遮蔽其中的权力关系。李捷在身心俱疲时下意识地迁怒孙芳,而孙芳也始终无法理解“他不打你你为什么要离婚”。
这是一个被称为“司令”的女演员——与之相应的,“大姚”也是姚晨一以贯之的名号。去性别化的称谓背后,是她们清晰的个人风格。无论是表演或造型,马伊琍都拒绝给孙芳“一丝一毫的修饰”,“既然要还原真实,那有什么可纠结的呢。”
腾讯对其发行的或与合作公司共同发行的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及腾讯网站上的材料拥有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
2016年5月,制片人陈洁取得剧本版权,中方创作团队开始改编剧本。这个给定的“找孩子”的故事,尽管主题未变,但角色身份、推进线索、问题意识和价值取向,都完成了本土化落地。
只不过是,供这样的女演员发挥的角色,实在太少了。
但在一个给定的黑色故事中,频繁出现暖意与光亮,其实已经是态度所在。就像编剧史航看到的:片中设置张博这个角色,是“编剧秦海燕和导演吕乐的慈悲”。
姚晨口中“允许我的角色彻底崩溃”的那场戏,是警察带着李捷见到张博的场景。她觉得孩子有希望能找回来,结果那个人却打死不开口,她一下子崩溃了,歇斯底里。“导演的镜头用得很好,用一个远景推了出去。人被警察抱得牢牢的,但声音一直不断重复‘我女儿在哪里’,给人造成心理上的压迫感。”
“剧本给到我的时候,我对里面的痛点是有感受的。”改编编剧秦海燕说,当制片人陈洁带着原始剧本找到她时,她有种宿命般的恍惚。她能理解李捷失魂落魄下的强撑,也能理解孙芳“一条道走到黑”的执拗。
下一个机会遥遥无期,她只好主动出击:成立公司、担任出品方、参与各种青年影展、从小说中寻找故事……“我相信有寻找就一定有收获,你说有没有可能性,我觉得有。但你要问找到什么机会,确实没有很多。”
“在孙芳没出事之前,可以有这样的讨论。因为她是人,是人就会累,会想放弃,不可能永远100%绷在人面前。她可以说真话。”马伊琍解释。
这种态度,大约可以参照电影上映后,马伊琍转发史航的一条评论,感恩了对方的懂得:“要是我哭出来,这世界就会轻松些。他们就会说——是有不公,可是也有解脱。我不要哭。”
而在现实中,李捷和孙芳的角色,同样是姚晨和马伊琍尽力找到的——在意义、深度与表演空间上,都是难得的女性银幕形象。马伊琍说,这部电影能够面世,正是得益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这挺不容易,但我们找到了”。
对这个至今坚持现实主义的第五代电影人来说,性别远非其立场。介入现实、尊重个体,而不论性别,或许才是对他更确切的描述。
她甚至想象,孙芳把死去的孩子放到李捷家的冰箱里,是因为觉得孩子每天还能跟她活在一起。很有可能孙芳每天都还要去看看她,和她说话。“细思极恐,但是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
“创作没有捷径可走。”到这个年龄,姚晨对自己的表演要求也不一样了。人一天比一天成熟,如果演的还和过去一样,说明是在退步。“到了这个阶段的人物塑造,需要做更多的功课,才能把你对人世的理解、对情感的感受都放到角色里。”
而在马伊琍看来,这类未来的新女性,可能正在成长路上。她的大女儿今年10岁,已经可以就文艺作品的价值观问题,和她进行深度对话。
而李捷对多多,片中其实已经说明了她的态度。在和前夫争夺抚养权时,李捷喟叹:“看看我们现在这嘴脸。我就希望将来多多长大了,不要像我们一样。”
在吕乐看来,同是母亲、同讲母爱,孙芳和李捷却各有不同。
在原始剧本里,这个角色是个蛇头老大,法力通天而情感淡薄。韩版的“孙芳”甚至因他的介绍,卖了一个肾换女儿的医药费。
慈悲
独自待着的时候,“心特别慌,没着没落的,不知道该干什么”。她渐渐意识到,那时候她可能不是自己,“因为孙芳就是这样痛苦,她就只能憋着一口气一直走下去,从开始到结束,没有出口,没有释放。”
孩子是孙芳的全部意义所在。“对别的母亲来说,告诉她孩子得了绝症,可能需要经过一个很长的理智与感情的挣扎过程。但孙芳不接受,因为她没有受过教育,她就是纯本能。绝症?她没有这个概念。我的孩子不会死的,不会有事,我要跟孩子在一起。”吕乐分析。
但他希望额外馈赠角色的那点温暖,遭到了女人们——制片、编剧、演员的一致反对。“我说我是孙芳,我不想要这样的结局,绝对不会要他活在我的影子里。”马伊琍至今回忆起来仍很激动。她觉得,孙芳只是张博生命中的过客,他们有过相爱的时候,但随着孙芳的死,已经结束了。
“这个角色我觉得第一是太漂亮,第二是太有能量,在中国不是很合理。”吕乐说,“所以在落地的时候,把他更边缘化了。”
演员
“在切入现实的时候,我们多大程度选择手术刀般的锋利,又多大程度选择带来温暖和希望,是技巧、认识、思辨的问题。我的方式是,永远在某个价值的轴的两边跳来跳去。至于得出什么理解和结论,交给观众。”秦海燕说。
打破僵局的,是秦海燕在拍摄当天上午传来的新剧本:孙芳说,“有时候真想放手不管了,但是就是撒不开这手啊”,张博拉住了她的手。这段被全体通过的情节,如今成为片尾彩蛋的三个镜头。
用流行的话说,这两位70后女演员已经处于她们表演事业的黄金时代。如今她们可以给予角色的,不仅是皮囊肉身,更有生命的经验。即便找孩子的两天情绪如过山车般波动,但以姚晨饰演的李捷始终保持着残存的理智——即便发现冰箱里的孩子尸体时瘫软在地,她的理智尚能分辨“不是多多”。
这也是电影最终定名《找到你》的原因。凡寻找者,终有所得。“李捷找到了孩子,女性找到了理解。”吕乐说。
在导演的构想里,李捷培养下的多多,在未来可能代表一类新女性。“她可能结婚,可能不结婚;可能有孩子,可能丁克。但总之,她是自由选择的。她是带着李捷的那种教育理想成长起来的,和孙芳的那种本能是不一样的。”
但进入角色越深,她越发明白了误区所在:“母亲不是一种封闭的状态,她首先是一个人,可以把全部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但作为人,她一定需要出口。在张博这里,她是被尊重的,甚至是被呵护的。我突然就能理解她了。”
痛点
两位女主角也都身为人母。片尾李捷在法庭上的有关女性困境与母亲选择的表达,在剧本之外,姚晨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我当时拿刘瑜老师写给她女儿小布谷的一封信,里头有一些观点,比如对孩子和父母关系的思考,是我非常认同的,编剧海燕用了两三句话放进了这段戏里头。”姚晨解释。
他是家庭参与度极高的丈夫、父亲,会亲自去中介挑选照顾孩子的阿姨。“我和阿姨接触蛮多的,其实你好好跟她们聊聊,表达对她们的照顾、关心,她们是有感受的。彼此相处当中,是会特别心暖的时候的。”这类经验,他挪到了孙芳身上。
而马伊琍体验更深的,则是孙芳这样的底层女性的生存之痛。她本对“演员入戏太深”这类说法不以为然,直到遇到孙芳这个角色:“我非常丢脸地告诉你们,我就是入戏太深,就是完全活在了孙芳的角色当中。”
今年7月,姚晨在《星空演讲》中,也援引了其中的台词:“这个时代,对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职业女性,就会有人说你不顾家庭,是个糟糕的母亲。如果选择成为全职妈妈,又有人会说,生儿育女是女人应尽的本分,这不算一份职业。但事实却是,因为努力工作,我才有了选择的权利。因为当妈妈,我才了解了生命的意义,也让我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残酷,这两个身份并不矛盾。”
在这些日常琐碎的生活经验演化成无数细节,在两位女主角的相处中落地生根:硬给抹上的护手霜,第一时间递过来的创可贴,以及两个女人带一个孩子出游时,“我们这样不也挺好的吗”的短暂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