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卫星这么难的事一家创业公司能做到?他们做到了
- 核心提示
-
造卫星这么难的事一家创业公司能做到?他们做到了
- 详情
-
今天站在这里,并不代表我取得了多么伟大的成就,我只是站在了这个行业的巨人和先驱的肩膀上,我们发现了这个行业的机会,并希望为之探索,而且我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很远。
这个需求得多强烈啊,他豪掷70亿美金,短短几年之内就建成一个66颗卫星的通信星座,这就是当年非常著名的铱星。我个人认为啊,铱星是人类历史上非常伟大的工程之一。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个铱星在它建成两年之后,这家公司破产了。
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当年摩托罗拉的老板,带着他的一个女性朋友在一座海岛度假,海岛上没有信号,他没办法打电话回去开会,他很不爽啊,所以他当下决定,哥们我要搞很多卫星,形成一个全球的星座,让我走到全球任何地方都能打电话。
为什么这样一件好事,会最终导致这样一家公司破产呢?
我是毕业于北航电子工程系,出国读完硕士后,进入一家央企工作。干了2年,我有点自负的过度了,当时觉得自己了不起呀,所以我就从央企离职了。07年,我开始创业了。
那么说到卫星呢,我们可以讲讲历史。第一颗卫星叫做Sputnik,这颗卫星是1957年发射的,到现在为止已经有61年了,它甚至比互联网的历史还要久远。那么一说到卫星呢我们会想到说卫星都特别大,一颗都至少几吨重,然后它的成本极高,最便宜都要几亿美金。在过去呢,卫星都是大国政府在彰显国家实力的时候才会去做。
2002年,由Palpay早期投资人、后来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成立了SpaceX,他们的打法像一家互联网公司,模式更商业化。——这正是杨峰正在做的。2007年,杨峰放弃了央企的金饭碗,开始创业。天仪研究院最初的2年里,就已经发射了4颗卫星,他们的发射数量排在我国民营创业公司第一,也是同时期发射卫星数量全世界第一,而杨峰和他的天仪研究院还将继续仰望星空……
这里面最大的一个原因是,铱星这个系统太过于超前了,它太贵了。在那个手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除了摩托罗拉老板这种大佬之外,真没有人说我需要全球到处能够上网。而且它的资费极其的昂贵,包括它的运营费、制造费、发射费远远高于收入,所以最后无法实现商业闭环,铱星只能以破产收场,成为了这个行业的先烈。
我们把我们的视线,转向天空,去寻求解决方案。如果我们能把基站搬上太空,那么一颗低轨小卫星的覆盖面积就可以达到几万个基站,如果几百颗低轨小卫星能够同时工作,那么就能够解决全球无缝的导航增强的工作。而小卫星的成本未来可以做到多少钱呢?几十万美元一颗,也就是几亿美元,就能做到全球不断网的这样一个导航增强。
其实,不论是鱼类还是人类,从万物起源开始我们就在抵抗着自然的规律,我们也在重新认识世界。那么人类有没有可能有一天,能够彻底的了解宇宙,答案是不知道的,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未知,在指引着我们,不断向外求索。
以今天的概念来看,我当时做的是现在物联网相关的技术,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这个公司干了1年之后,就接近于关门了。马上要关门的这一个瞬间,运气非常好,我一个北航的本科同学的研究生同学,我都不认识他,给我介绍了航天五院总体部的软件开发外协的工作。慢慢地我们就成为了一个航天领域做软件供应商。但是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觉得非常的痛苦,因为我们只能够给航天配套做一些边缘工作,实际上我们的市场非常小,发展也受限。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个天联网时代里面,我们有多大的机会。
另外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卫星的制造成本也大幅下降了。
但是最近正在发生着卫星行业的一个巨大的变革,从几顿重的大卫星到了几公斤的小卫星,几公斤的小卫星或几十公斤的小卫星正在兴起一场革命。2017年一年,发射的微小卫星的总量有400颗,也就是说,一年发射的微小卫星的数量已经赶上了整个60年的总数的1/10。
发射的时候,我是整个发射指挥大厅里唯一一个商业公司的代表,其他都是国家队的领导。火箭发射成功,大厅里响起了一片掌声,然后接下来,每有一颗卫星分离,就会响起一片掌声。我们是最后一颗星,除了我以外所有的人都已经开始庆祝了,就我一个人蹲那儿,呆呆地看着那个大屏幕上,所有的绿点,最角落里的那一个红点。从上一颗星到我们这颗星分离是19秒钟,这19秒是我度过的最为煎熬、最为漫长的19秒。当分离成功的时候,我都已经没有力气为自己鼓掌了,反而是国家队的那些领导走过来,为我鼓掌。
大家好,我是天仪研究院的CEO杨峰。天仪研究院是一家致力于商业化的微小卫星研制与服务的公司。那么简单来说就是:我是一个造卫星的,仰望星空的创业者。
2002年,成立了一家非常伟大的公司,SpaceX。他们的打法跟之前的波音还有洛马等寡头完全不一样,他们更像是一家互联网公司,靠自己的钱和VC的钱投入研发,他们根本不在乎短期的失败,而更在乎发展的速度,更重要的是,或者说最重要的是,他们一直在降低发射的成本。
那么除了信号的断网这件事情,我们还经常遇到“导航信号偏差”。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如果要通过地面建站的方式的话,那会非常的夸张。
说到造卫星这件事大家可能会有很多的疑问,我也被问过无数遍,就是造卫星是一件非常高难度的、非常昂贵的事情,怎么可能是一家商业公司,甚至是一家创业公司来做的呢?那么你如何实现盈利如何赚钱呢?那么国家是否允许你的卫星发射呢? 其实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被问过无数次,但是我想跟大家说一个我们的同行,这就是SpaceX公司。SpaceX其实跟我们都一样,我们都属于叫做商业航天公司。而且从今年开始,SpaceX不仅制造火箭,它同时也开始造卫星了。
那么在这个时间点,我们看到了在美国的SpaceX和Planet这样新航天公司的存在。他们完全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他们打破了传统航天行业的垄断,取得了快速发展。我们认为这样的公司形态一定会在中国出现。所以我们找了几个航天体系内的朋友坐在一起,非常深邃地看着对方的眼睛,问了对方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做中国的SpaceX?
由于我们早期定位做的很好,我们成长的非常快。2年发了4颗卫星。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少,不过要知道在我们国家航天50年中,一共发射卫星200颗左右,这4颗已经意味着,我们在中国所有民营企业发射的卫星数量中,已经排在第一。任何的卫星公司在成立两年时间发射卫星数量,我们排在同期全世界第一。
杨峰,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创业者,他的天仪研究院主要的工作是——造卫星,因此,他称呼自己“仰望星空的创业者”,倒是与《星空演讲》不谋而合。
对于天空科研这个市场来说,缺的并不是钱,而是机会。对于很多想要做太空实验的科学家来说,一辈子能够有一次机会就很不容易了。我们有一个朋友是天体物理学家,他从NASA回国后,想要去做一个太空实验来验证他理论研究成果,但在他前面排队的院士都已经很多了,他至少要等到2025年才有机会开始排队。
也是由于铱星这家公司,以及同类型的公司全破产了,导致了我们整个行业沉寂了十几年。不过从前几年开始,又开始了一轮新的太空竞赛,一些新的公司也开始涌进行业。
那么今天我想跟大家首先来介绍一下,小卫星这个行业的历史。
那么大卫星的特点是:它在设定的轨道上对于它所设定的目标能够看得非常清晰,这是它的优势,我们现在最高的分辨率能够做到0.1米。但是劣势在于它只能针对这一个具体的场景,它的机动性和覆盖面远远不够。所以,现在小卫星行业正在做这样一件事情:就是,我打几百颗小卫星到天上去,虽然我单颗小卫星的清晰度不够,但是我的覆盖面足够的广,我可以先用小卫星去做低分辨率的,去找东西,把它分辨出来之后,然后再调动大卫星去进行详细的观测。
说完遥感这一块,我们可以说说通信。那么通信,大家都有手机,我们经常会遇到断网的情况,特别是如果你到了海上、山区,或者极地,这样一些特殊场景下,你根本没有信号。那么这个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你的基站不适合架到那儿去。
那么,在这种趋势下,未来建立一张天网的成本和速度将显著的优于地网,我们整个行业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景,计算机时代之后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之后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接下来是物联网时代,但是在物联网时代之后,应该进入到我们的天联网时代了。
同样是33吨运力的主力火箭,ULA 发射一次,4亿美元;而SpaceX的猎鹰9,6200万美元一次,而且现在还在降价。2017年全年,美国一共发射火箭27次,SpaceX一家占18次,占了半壁江山还不止。同时有意思的是,铱星二代又活过来了,因为铱星做了一个很明智的决定,把火箭发射服务商改成了SpaceX,在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同时,也在大大的降低行业的门槛,把市场做的更大了。
我是青腾大学的学员杨峰,我是一个仰望星空的创业者,谢谢大家。
我们16年1月份成立,7月份完成的天使轮融资交割,11月份,我们就把我们研制的第一颗卫星发上去了。4个月时间,我们不仅把卫星造出来了,还把卫星发上去了。这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发射的第一颗民营企业自主研制的卫星,同时我们没有拿任何国家任务的经费,纯粹是商业化的。
回答是肯定的,然后我们成立了天仪研究院。
那么从1957年到去年2017年,全世界所有的卫星的总数加在一起,不超过4000颗,60年。
在这样一种供求的差距下让我们看到了机会,所以我们选择了自主研发微小卫星的平台,来为这些科学家提供短周期、低成本、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杨峰演讲实录:
演讲的一开始,杨峰以失联的MH370为例,他说:“站在科学的角度,以当时的卫星数量和技术,的确很难找回这架飞机。”通过杨峰的演讲,我们才知道,从1957年到2017年,全世界所有的卫星加在一起不超过4000颗,因为卫星“太贵了”。
在大航海时代,或是航空时代,其实最终让这些时代变得非常繁荣的,都是通过商业的方式。那么现在,我们希望通过商业航天的方式,让未来,让大航天时代更快的到来。
大家都知道马航的MH370,以当时的卫星数量,以及卫星的技术,其实非常难找回来这架飞机。主要是因为大卫星太贵了,所以数量非常的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