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戛纳《地球最后的夜晚》:能拍好情绪的是天才,一线
- 核心提示
-
戛纳《地球最后的夜晚》:能拍好情绪的是天才,一线
- 详情
-
有人或许会怀疑毕赣在刻意炫技,这样长达1个半小时的3D长镜头是否有意义?毕竟毕赣在《路边野餐》里,用一个时间倒转的长镜头创意已经足够惊艳华语影坛。
有趣的是,虽然在入场前,每位观众都拿到了崭新的3D眼镜(因为戛纳放映的3D影片真的非常少),但是电影一开头却明确写着“这不是一部3D电影”,一开始让人非常摸不着头脑。但是当主人公带上3D眼镜的那一刻开始,观众们恍然大悟,纷纷也跟着戴上了眼镜。
在影片的一开始,主人公就用一段自白讲出了电影的主题:每次在见到她(万绮雯),就知道自己是在做梦,甚至自己都不知道那些零散的记忆是真实存在过的,还是一个梦。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地球最后的夜晚》里完全没有一个完整的剧情,也解释了为什么前70分钟和后一个半小时的人物关系和剧情往往是互相矛盾的。
功能。视角的不断转换和场景快速切换让对抽象的“梦境”的银幕具体呈现成为可能:时而第三人称上帝视角、时而主人公视角,时而清楚地提示这是梦,时而主观沉溺在对过往激烈的情感中不愿醒来。
首先需要声明的一点是,在电影节上评论一部入围电影,和平时讨论院线电影的语境完全不同,尤其是在戛纳这样的电影节上。很多人有时候甚至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所谓的经典影史名作、欧洲三大获奖影片看起来一点都不“好看”,反而非常格外晦涩难懂,催眠效果一流。
电影的情节故事,不如说是主人公罗纮武自己的一段毫无逻辑的梦境。在影片的一开始,罗纮武在冬至回忆起了12年前,自己和恋人万绮雯、好友野猫之间的一些零散的片段。
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做梦时候常有的感受吗?梦境常常毫无逻辑,有一个说法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做梦,就回忆一下自己怎么到的现在这个地方,如果能想起来就是现实,想不起来就是做梦。毕赣完美地通过影像复刻了梦境这样源于现实而又超现实的奇妙感受。
从技术层面来说,这个长镜头几乎是无可挑剔的。不断地视角转换让一个半小时的长度并不显得无聊乏味。更出色的是,这个镜头完全实现了它该有的叙事
其实毕赣在一开始就通过主人公的台词告诉了观众:“我坐在电影院里睡着了”,也就是说,这一个半小时全都是主人公不愿醒来的漫长一梦。
但毕赣想拍的从来都不是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他或许想传递的只是一种细微的情绪。
随后电影片名才真正在银幕上出现,正片正式开始。
很难总结《地球最后的夜晚》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电影的基本上是放弃了清晰的叙事——这显然极大地冒犯了观众的观影体验,影片开始半个小时,电影院里基本已经睡倒了五分之一。
今年,姑且还算是新人导演的毕赣算是给中国代表队争了口气。入围了戛纳电影节官方单元“一种关注”的毕赣新片《地球最后的夜晚》于当地时间15日首映。上映之后,这个电影中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长镜头毫无疑问将就此载入史册。
腾讯《一线》报道 作者:陈非墨 发自戛纳
说是正片,其实就是一个杨索看了都想鼓掌的一个半小时的一镜到底长镜头。随着镜头的推进,主人公先是在矿洞中迷路,接着在诡异出现的小男孩指引下乘索道遇到了和女友万绮雯酷似的神秘女子,在小镇中游荡一会儿之后,罗紘武和神秘女子展开了一段对话,影片就此结束。
不需要强烈的戏剧冲突,这样的情感流露已经足够动人。能拍好故事的是一流导演,而能拍好情绪的是天才。
就戛纳这样的顶级电影节来说,入围电影不仅要展示“目前电影能好到什么程度”,更要展示“对电影艺术本身的探索都已经突破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如果说暑期档国庆档这些大片集中上映的商业档期是《百家讲坛》,那么戛纳恐怕就是电影界顶级学术研讨会。
而且,这段镜头还是3D的。
紧接着,罗纮武听说万绮雯在荡麦唱歌,于是开车前往荡麦(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存在感比龙套还弱的友情客串的明道),然后走进一家电影院,戴上了3D眼镜。
前面70分钟完全是主人公的碎碎念,但观众完全无法从罗纮武的回忆中总结出三人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只能模糊地得知,白猫被杀了,一个叫左宏元的中年男子行事狠辣,罗纮武有把枪,而万绮雯离开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