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3》大概是把选秀节目抛弃的煽情鸡汤捡回去喝了吧,娱乐观
- 核心提示
-
《舌尖3》大概是把选秀节目抛弃的煽情鸡汤捡回去喝了吧,娱乐观
- 详情
-
佐藤忠男说过:越是没有称得上故事的故事,越是没有像样的戏剧因素的表现,作品本身就越纯粹。“纯粹”,这点对美食纪录片来说是很关键的。为什么多用特写镜头,为什么要给足观众凝视一道菜的时间?因为这是在培养吃的更高境界。这不是匆促的聊以果腹,也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中国式饭局,而是一种人与食物两两之间的互相专注。
本文系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我们看美食纪录片,除了满足馋欲外,也希望得到更多的新知识,拓宽视域。《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横空出世,大力提升了我国美食纪录片的整体拍摄水平。之后,诸如《寻味顺德》《新疆味道》等,都拍得大气、精致,文化含量颇高。在美食纪录片观众的观赏眼界越来越高的今天,“舌尖”系列再拿这样的美食纪录片来喂他们,实在不合适。
此外,《舌尖3》忽视细节,考证不够严谨,屡见差错。例如把引进自国外的大口黑鲈,说成是中国古代引发“莼鲈之思”的四鳃鲈鱼,引发了纠错狂潮:“这个错得太过离谱了,肉质差几个级别”“花鲈海鲈松江鲈,大口黑鲈分不清”。有人惊呼节目彻底变味了:“一档美食纪录片竟然分不清麻辣烫、钵钵鸡和串串!”还有,《舌尖3》称西安回坊唐代已经成型,立即有教授指出,这个地点明明是唐代的尚书省和左武卫、左骁卫等机构。
眼下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舌尖3》,又放大了前一季的滥情套路,压缩了食物本身。混乱的故事和人物大篇幅抢镜,美食只能退到三番,甚至得不到完整呈现。吃货观众们简直像当侦探一样,从一堆灶啊锅啊人啊房啊镜头里找到一晃而过的狮子头。如果说“舌尖1”是一锅牛肉汤,那“舌尖3”就是往里头兑了十锅水,翘首以盼的吃货观众们巴巴地捞啊捞,捞了半天,才捞着一根牛肉丝。为什么不肯多拍食物本身呢?难道说这次本来就不打算拍出馋人的美食纪录片来,觉得“馋人”庸俗、低级?
全民都目光雪亮地给《舌尖3》纠错、提意见,对这档节目的要求显然是苛刻的。其他节目如果谈食物时扯一下“始自乾隆的传说”,观众恐怕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抵触情绪。但《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大制作大IP,自然会成为众矢之的。这要求制作团队有更加严谨科学的态度,认真核实,多方求证。而不能掉以轻心,误解了美食文化。
但是,这个趋势后来却愈演愈烈了。《舌尖2》出现明显争议,重点并不是食物拍得不美,而是放大了所谓故事。好好的红烧肉,非要扯出一堆陪读母亲的叫苦卖惨,结果被网上无情扒皮。也正是从这季开始,观众第一次下手拉快了进度条。
春节期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隆重“开席”,吃货们翘首以盼多年的荧屏“开年大餐”受到热烈关注,可惜开播后口碑却一路下滑,豆瓣打分不断刷出新低,目前尚在4.7。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了呢?拍摄者似乎对食物本身兴趣寡淡,重点投在了别的地方。
这部美食纪录片让人耳目一新,被赞誉为“0批评”,但是早在《舌尖1》时,已经隐隐可以感到日后可能存在的某种倾向,看的时候忍不住想要提醒:台词不要太煽情,不要每集都来一个高潮落入“感动中国”模式。
食物少了,“故事”多了。类似《舌尖2》异乡陪读妈妈的红烧肉故事层出不穷,偏离了美食主题。有人评论:“一个生病的天津妈妈给女儿做了一份经典的日式便当……可是这跟舌尖上的中国到底有什么关系?”有人吐槽“讲广东老火汤,做汤的居然是个山东人”。而最炸裂轰动的“中药口红”,简直在“创造新神(笑)话”。不能沉心静气、虔敬老实地拍摄美食,这是“舌尖3”最大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说,《舌尖3》出现的问题,与去年中国版《深夜食堂》遭恶评的原因是一脉相承的。
“舌尖”是需要有诚意的。心有旁骛或功利熏心,都是吃不好的,会消化不良。
腾讯娱乐专稿(文/指间沙)
最后,还是希望《舌尖上的中国》能有第四季,重新回归到食物原初的本真,让我们看到难能可贵的初心。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是中国美食纪录片的划时代之作,突破了固有思路和运镜方式,用“高清浅景深镜头放大食物的质感,刻画出了美食的细节”。非常难得的一点是,“食物”没有受其他因素干扰,始终是第一主角。整部纪录片充分地尊重食物、珍惜食物、热爱食物,所以特别馋人。
虽然“舌尖3”满含感情地告诉我们:“爱是最好的调味。”但,这话在热爱吃的观众眼里,简直就是对美食本身的严重歧视。我们不想在这部纪录片里看普通人如何挣钱、交房租、养娃择校、开淘宝店的絮絮叨叨,谁家生活没个烦恼没个纠结啊?我们守在电视机前,只是想纯粹被美食诱惑、被美食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