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我很怀念曾经的他,冯小刚这部《芳华》不错,娱乐观
- 核心提示
-
但我很怀念曾经的他,冯小刚这部《芳华》不错,娱乐观
- 详情
-
1996年,冯小刚写的讲述婚外恋的《过着狼狈不堪的日子》开机,但不久就被电影局要求停机,理由是:“剧本对于挑逗、追逐女性津津乐道,暴露丑恶而不鞭挞丑恶,有违社会公认道德标准的价值观念,错误引导大众审美。”
冯小刚喜欢回忆过去,并把它们记录在自己的书或电影里, 2002年他写的《我把青春献给你》里面,有不少关于他在文工团的美好回忆,并表达了将这些回忆拍成电影的愿望。
不过,作为冯小刚“心愿清单”里的电影,《芳华》值得一看,观影时我听旁边的姑娘说道:“很庆幸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看来,它不仅可以让老年人缅怀过去也多少可以让年轻人了解历史。
三、
《私人定制》上映后,影评仆街,华谊股份下跌,他撕影评人:“有一帮人、尤其什么豆瓣上的,都些大尾巴狼,假装懂电影,狗屁!还在那还说什么他的镜头蒙太奇,你们知道什么是蒙太奇呀?”
在经历撤档风波后,冯小刚的新作《芳华》于12月15日重新上映,短短五天时间,不但票房高达四亿,而且获得了不错的口碑,豆瓣评分高达7.9,这部电影让冯小刚再一次名利双收。
《芳华》的故事源于冯小刚和严歌苓的一个约定,两人出生于同一年,同样经历过相似的成长年代,又同样曾在文工团服役,于是在2013年,他们约好创造一个贴近亲身经历的文工团故事。
只是,想起曾经的冯小刚,我还是很怀念他。
《一声叹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可能因为有冯小刚个人的心路历程,它将男女之间的情感描述得十分真实和细腻。
回顾冯小刚的过去,他能成为今天的冯大导演,其实也相当不容易,《芳华》里有句台词:“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不知道是不是他的有感而发。
一、
二、
“这么多年过去了,在我马上60岁的时候,开始要拍这样的一部电影。非常非常的向往,向往走进这样的一个记忆的院子。”
但同时,它的缺点也同样明显,故事过于平淡,人物不够丰满,思想不够深刻,没有时代特色,抛开那场战争,刘峰与何小萍的故事,即使把背景放到现在,也没有丝毫的违和。
而对于自己的新作,冯小刚说得很纯粹:“我没有想去影响现在的人,我就是想拍我们那时候挺热血的一帮人,挺荣耀的一些人,特别美好的生活,把这个拍完了,我的心结也就解开了。”
当然,不管口碑好坏,每部电影都总有不同的评价,《芳华》也不例外,觉得它好的,赞它是冯小刚最好的一部作品,觉得它差的,称它是冯小刚最无耻的一次歌颂。
叶京似乎很不服气,他讽刺冯小刚说:“我当初为什么选择搞影视,就是因为当初我发现连这些没文化的人都干了导演、写了剧本,甚至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引领了中国影视文化潮流,引领了大众口味。“
1985年,冯小刚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担任美工师时,认识了当时剧组的中心创作主任,也就是后来《甄嬛传》的导演郑晓龙,通过郑晓龙的介绍,冯小刚认识了才子王朔,并和王朔成为朋友。
影片确实经典,但凡看过的人,基本都会记住片尾的那句台词:“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但对于冯小刚来说,他不想要这些,他只想要美丽的青春和美丽的面孔、美丽的动作和美丽的镜头,他想要的,不是人性的揭露和深刻的反思,只是自己对年轻和美丽的一份回忆和寄托。
同年,冯小刚对前来公司探望亲戚的张娣一见钟情,随后展开追求,然后相恋结婚,张娣父母曾经反对两人婚事,认为冯小刚是文艺圈的,不可靠,但是张娣意志坚决,父母就没再反对。
我觉得,很可能叶京那些话对冯小刚产生了影响,此后的冯小刚开始分裂,为了证明自己并非没文化,作为中国最成功的商业片导演,他开始执拗地游走在社会历史敏感话题边缘,票房和口碑,他都想要。
本文系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六年后,1999年,冯小刚先和张娣领了离婚证,又和徐帆领了结婚证,这一年,他和张娣的女儿已经九岁了。
1997年,冯小刚将王朔的《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成电影《甲方乙方》,影片上映后获得巨大的成功,收获了3000万人民币的票房,名列国内票房排行榜第一位,冯小刚声名鹊起,终于踏入中国名导的行列。
1993年,冯小刚认识了徐帆,约了几次,慢慢就熟了,冯小刚便动了心思,看过冯小刚相片的人,都知道追徐帆的难度有多大,更何况她的前男友是比冯小刚帅十万倍的王志文,但他就是成了,可见除了拍电影,冯小刚撩妹的本事也不错。
两种观点都过于极端,我都不太认同,不说别的,就凭青春靓丽的脸蛋,雪白修长的大腿,色彩缤纷的画面,炮火连天的战场这几点,我觉得《芳华》就值得上影院观看。
冯小刚把名字改成《一声叹息》,几年后终于过审,于2000年9月上映,并在开罗电影节得了奖,冯小刚的执着,是因为影片男主角离开妻女,和小三生活的故事,正是当年冯小刚与前妻离婚,和徐帆再婚的人生经历。
冯小刚说,之所以这么改,是因为担心何小萍和刘峰的角色显得“负面”,他可能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些改动,让这些人物形象显得单薄,这种美化后的情感,也让他的青春回忆带有虚假的嫌疑。
2016年4月严歌苓写完了初稿,最初的书名叫《你触摸了我》,后来严歌苓又提供了几个名称供冯小刚选择,包括《好儿好女》、《青春作伴》、《芳华》等,最终冯小刚选中了《芳华》。
爱像水墨青花,何惧刹那芳华,《芳华》这个名字确实不错,冯小刚也按约定很快将它拍成了电影,不过,电影情节与严歌苓原著小说想表达的本意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完全是南辕北辙。
不过,冯小刚接下来拍摄的《集结号》又大获成功,他很快从《夜宴》的失意中振作起来,从此开始讲述历史,时代,民族等更为宏大和严肃的主题,他希望自己的电影并不仅仅有票房成功的喜剧,同时还有可以名垂青史的作品。
因此,最终的剧本,严歌苓根据冯小刚的意见进行了修改,于是,原著中明示了胸罩属于何小萍,在影片中却被暧昧处理了,原著中刘峰的手摸到了林丁丁的胸罩扣子,在影片中却变成了一个拥抱。
无论是《天浴》、《金陵十三钗》,还是《芳华》,严歌苓总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诠释一个特定社会的特质,在这种特定社会中,人性要么是丑陋的、邪恶的,要么是美好的、阳光的,不管那一种,都有一定形成的基础。
从这个时候起,面对争议的冯小刚开始进入撕逼状态,逮谁怼谁,胡乱放炮,《唐山大地震》上映时,他说:“不哭不是爹妈养的。”《1942》票房惨败,他说观众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好电影。
影片有个情节:刘蓓饰演的小三来到情人家,见到徐帆饰演的原配,原配礼貌性地让女儿为客人倒杯水,女儿悄悄抓了一把盐扔进水杯后端到小三面前,据说,这是冯小刚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当年徐帆到他家,也喝了一杯他女儿倒的盐水。
冯小刚1958年出生在普通家庭,与那些学院导演不同,他是野路子出身,做美术进入影视圈的,因此他电影里的人物,更接地气,更世俗,也更贴近生活一些。
他请吴亦凡,李易峰参演的电影《老炮儿》,票房口碑都不错,冯小刚对两位小鲜肉赞不绝口,称赞吴亦凡:“激起我心中波澜”,与李易峰更是如戏中一样父子相称。
他最先挑战的是根据《哈姆雷特》改编的史诗大片《夜宴》,这是他的作品开始毁誉参半的起点,《夜宴》在习惯了看他冯式幽默电影的观众中不受欢迎,影片的失败让他倍感失意。
但是仅在第二天,他便在媒体前痛批小鲜肉: “这些小孩啊,太娘。市场怎么会追求特娘的男孩呢,男孩应该阳光,有爷们劲儿。现在的男孩搔首弄姿,欲盖弥彰,想脱又不敢脱,你又不是开窑子的。”
其后通过王朔,冯小刚又认识了叶京,冯小刚又开始叶老师长,叶老师短的,那时候的冯小刚爱哭,经常在王朔叶京面前痛哭流涕,因为这个,叶京挺看不起他的,给他起了个“冯裤子”的外号。
接着,冯小刚又拍了《手机》、《大腕》和《天下无贼》,这三部电影为他积累了大量口碑,也为他赢取了大量自信,这个时候,帮冯小刚借坦克拍电影的叶京,开始对着媒体炮轰他。
在接下来的两年,冯小刚一心扎进了贺岁喜剧电影中,又接连拍了《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影片同样取得巨大成功,他和葛优这对黄金搭档占据了每年的贺岁档期,冯小刚也成了中国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
王朔为人仗义,对冯小刚极好,为了让冯小刚能做《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他对郑晓龙说:如果不让小刚一起参与,我也退出,拍《北京人在纽约》时,又是王朔的面子,冯小刚才有参与创作的机会。
“我特别喜欢回忆文工团的那些女孩,那时候和她们没有太多机会接触,为了见她们,我会准时拿着饭盆去食堂。有时候没看见,不甘心,又返回来,甚至来来回回三趟。”
虽然冯小刚比王朔大几个月,但是冯小刚对王朔很敬重,王老师长,王老师短的,在当时的酒桌坐席里,王朔是大哥,冯小刚是小弟。多年后冯小刚忆起当年认识王朔的经历,用了一句话来概括:抬头望见北斗星。
1978年,高中毕业的冯小刚入伍,在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担任美术组学员,1984年,他转业去了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的工会,因在郑会立执导的剧情片《生死树》中担任美术助理,正式进入影视圈。
到《我不是潘金莲》上映时,他嫌院线排片少,又直接撕起了万达影院,不过,到《芳华》上映的时候,可能因为经历了撤档风波,也可能票房口碑双丰收,他表现得极为低调。
坦白说,我不喜欢撕逼的冯小刚,对于他近几年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的勇气和野心,但还是觉得没有他早期的电影出色,即使是讲述他青春记忆的《芳华》,我亦如是看。
他先是拍起了讲述惨痛历史的《唐山大地震》,接着又去拍有关民族苦难的《1942》,与此同时,外界对他的争议也开始多了起来,好听的说他正视历史,难听的说他发国难财。
腾讯娱乐专稿(文/白眉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