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宝藏》靠什么征服了00后,让国宝成为网红,贵圈
- 核心提示
-
《国家宝藏》靠什么征服了00后,让国宝成为网红,贵圈
- 详情
-
结果第二天上午,小撒就给于蕾打了电话:他原定的一个录制临时取消了,正好用这个时间去武汉看秦简。而他之后的录制,正好在《国家宝藏》的隔壁棚,可以在结束后无缝对接上。“还是有缘份”撒贝宁感慨。
12月3日开播前,她已经把对这档原属小众的文博探索节目的要求,定在了“从3岁到80岁,有文化到没文化,都能觉得好”。
想得到的明星,都被节目组骚扰过一遍。有一些嘉宾本身就是文物爱好者,会把邀约当作莫大荣幸。比如王刚知道自己要担任编钟守护人的时候极为激动,节目里有他亲眼见到编钟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甚至对着编钟鞠了一躬的场面,并不是演的,纯属情之所至。节目播出后,王刚不仅配合节目组进行群访,还甘当自来水,不停地在朋友圈安利节目。于蕾感谢他的帮助,结果王刚回复:“这是我老王家的荣幸。”
单霁翔认真听完她的宣讲,问:“你知道我们国家其实是有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的吗?”
在接受采访时张国立曾提到,自己参与《国家宝藏》,是因为能用综艺的形式让国宝活起来,达到“中华文脉的传承”。但这样的使命感,也带来更大的责任。相比其他主持工作,《国家宝藏》有更多的名词术语、背景知识,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准备,而张国立作为一个特别认真的人,“使劲挤时间,特别累。”于蕾在现场看到,换装的时候,张国立总是“连跑带颠”,唯恐自己一慢耽误了大家时间。
2015年9月,央视综艺频道遴选节目创新人才,参与海外培训。全台报了50多个节目,最后有六个节目入选,于蕾和《国家宝藏》便是其一。
撒贝宁也向她诉苦:自己很乐意参与,但原定的录制时间已经被锁死了,并且他认为自己有必要先去看一下文物找找感觉,不知道目前的精力顾不顾得上。“那时候他话没说死,就说去核实下有没有时间。”
第二期播出前一晚,她和小伙伴们通宵工作,“一个画面一个画面抠”。临播出前12小时才给台里送去了成片。饶是如此,她心里仍然没有底:第一期事关故宫,对大家有天然的吸引,但其他博物馆能不能得到同样的关注度?
附录:
今生故事的展示方式因此被调整到偏于互动,通过张国立的引导和评论,观众更容易意识到:“也许他们不善言辞,但他们真的做了很了不得的事,真的为国宝付出了很多。”
事实证明,她的忐忑仍是不必要的。第二期播出当天于蕾收工回家后,发现她妈妈一直在等她,迫切地向她介绍家里其实有个别人送的编钟模型,“看了节目就明白了,好在哪里,全理解了。”
就算在确认大致框架后,节目组还在不断调整。之前相对“前世传奇”用“演”的,“今生故事”本拟用“讲”的:“用类似《开讲啦》的方式讲今生这一部分。但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嘉宾都是素人,不具备演讲技巧,这个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告诉你,他们做了多伟大的事情。”
《我在故宫修文物》和《国家宝藏》的接连大热,仿佛证明文博领域如今已成为自带流量的资源富矿,只要善于使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就能诞生爆款。
2014年春晚时,总撰稿于蕾和主持人张国立合作了7个月,《国家宝藏》需要定主持人时,于蕾就打电话给张国立。张国立一口答应,反而他的经纪团队很不理解:“ 已经忙得要死了,为什么还要接这个活儿?”
但更多的明星能理解这是好事一桩,却并不知道自己能在其中参与什么而疑虑。于蕾颇能理解别人的选择:“在没呈现之前人家也不知道你节目是什么样子,这件事看起来跟我没有什么关系,聊到所有的话题好像都是我不擅长、不知道的,肯定会很疑惑啊。”
找人过程中的反复和波折,让于蕾认为,“能出现在这个舞台的,都是机缘认定的。”
从经济收益角度,参加《国家宝藏》显然是极不划算的项目:就一笔钱,却有一堆活要干:要提前排练、要外拍短片、要古装演戏、要参加访谈……
节目播出后,于蕾和张国立邓婕夫妇见面,张国立很高兴地告诉她,现在其他卫视想邀请他当主持人,“开口都是:国立老师,你现在可是B站上能带流量的人啊。”于蕾回忆,“我还和邓婕姐解释了什么是B站,她也很高兴。”
9大馆长加脑洞小剧场 《国家宝藏》也就花了2年筹备而已
而后,于蕾团队开始新一轮的调研,“概貌式地了解这九家博物馆的特点、馆藏。”
划重点:
此前于蕾担任了4年的春晚总撰稿,2015年还担任了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的总撰稿。“我们这个团队擅长棚内节目,做了这么多年的大型棚内节目,最开始想这次要不做个外拍吧。所以开始的方案更像是一个纯户外的真人秀,总之,跟现在离得很远。”于蕾回忆。
影帝影后为国宝做配角 无档期的撒贝宁突然有时间
体现在文物选择上,比如节目组选择了辽宁博物馆馆藏的鎏金木芯马镫,但辽博一直不屈不挠地给于蕾打电话,希望换一件文物:马镫在外形上就不是一件可以先声夺人、引人赞叹的珍宝,甚至因为历史太久,外面的鎏金基本都褪色了——显然,不足以代表辽博的馆藏实力。
李晨、王凯、梁家辉等明星轮番上演脑洞情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志愿者,甚至一家三代的故宫人分别讲述与文物的渊源,以故宫掌门人单霁翔为首的九大馆馆长组成专家点评天团,加上主持人张国立的妙语连珠——《国家宝藏》播出后,于蕾看到央视广告部的同事发了一个朋友圈:“终于知道这是一个什么节目了。”
相比各大博物馆弘扬馆藏实力的目的,节目组有着更高追求——完成某种关于民族文化自信的叙事。“石鼓不是石鼓,是中华文字;秦简不是秦简,而是中华立法;越王勾践剑不是剑,是尚武精神;曾侯乙编钟不是编钟,是华夏礼仪;千里江山图是华夏沃土,而瓷母是我们海纳百川的胸襟。”于蕾给《贵圈》念了整段的网友评论:“总结的太好了,替我们表达出了创作诉求。”
回顾过去的两年,组团队、找嘉宾、沟通博物馆、说服广告商,一遍又一遍地宣讲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节目,“那会真的觉得特别卖脸,把自己这辈子的交情全使了,全使在一个节目里面。”于蕾庆幸,“还好这事到现在,对得起大家。”
第一期的石鼓,素人守护人本来并不是梁金生,但录制前两个星期,原定的嘉宾说来不了了,节目组只能重新和故宫接洽,挖出了祖父和父亲都参与石鼓南迁的老故宫人梁金生。
节目准备过程里的一个重要节点在今年年初:于蕾终于见到了故宫院长单霁翔。
这档没有同类产品的节目,其设计形成也非一蹴而就。按照于蕾的说法,“和我们英国回来时候那版方案,只有名字是一样的”。
“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时候,我拿着节目方案很仔细地跟这个同事聊过,但他还是不能理解这个节目会是什么样子,总让我举个例子:你们跟哪个节目有点像?”于蕾对《贵圈》回忆,“我实在不大好举例子,确实也没有像的。”
在这篇报道里,我们无意探讨这种方式的优劣得失,只是呈现节目火爆的由来脉络,并且寄望于,观众无论弹赞,因《国家宝藏》而生的对文物的关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从去年10月开始,于蕾团队已经把故宫定为核心。在等待与院长见面的时间里,于蕾他们准备了一版全新的方案,甚至已经对相关文物及专家进行了初步的考察与选择。
最终,上博的三件藏品分别是大克鼎、商鞅方升和缂丝莲塘乳鸭图,而上博在海内外颇有地位的古书画收藏并没有作品入选。大约是,相比体现馆藏特色,节目组像是更愿意讲述,城市文化、计量标准或者非物遗保护的故事。“一切设置都是为了把文物故事诠释好。”于蕾解释。
参与的明星们也都很高兴。于蕾认为,这种高兴不是因为自己参与了一个爆款,而是,一起把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成了。就像刘涛,自己录制的内容在第三期播出,但第一期播出后,她就发来微信祝贺:“节目做的真好!真大气!”
但也许在另一个角度,保持忐忑,保持敬畏,正是这档节目成功的原因。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舞台上充分显示了“被主持职业耽误了演员生涯”的撒贝宁。撒贝宁出现在《国家宝藏》第二期节目里,为湖北省博物馆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担任守护人。但他一开始因为档期原因,直接拒绝过节目组。于蕾自己打电话给他,“我说这个事情真的特别适合你,你是湖北人,又是学法律的,做了这么多年法制节目,你又那么爱演,真的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
因此,学术界略有微词的,《国家宝藏》于文物本体提供的信息太少的问题,于蕾觉得:在有限的时间里,她不要一个面面俱到而平平无奇的故事,而是专注地讲述最令人感动激动震动的部分。她认为,只有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建立起人与历史的连接,文物才能够活起来,“这种文化一直活着,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当我们把它展现在你面前,你会发现它一直活在身体里。”
《国家宝藏》并不是于蕾做过的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不说春晚,《开门大吉》就曾达到了3.09的收视率。
调研之后,请每家博物馆都提供十件最具价值的文物名单,团队再逐一做功课,进行筛选或者要求更换。“矛盾主要在于,博物馆主要是从文博、学术角度去选择文物,而我们需求的是故事性、传奇性,在我们的标准里,并没有一级文物不如二级文物,或者允许出境的文物不如禁止出境之类的概念。我们希望这个文物有故事,同时具有一种精神层面的力量。所以不断地在和博物馆沟通我们的诉求。”
但于蕾的忐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当你翻看大家的评论,都在感谢节目组带来这样一个节目时,你就特别怕辜负观众,万一没有那么好怎么办?”
上海博物馆:大克鼎、商鞅方升、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
当天,于蕾成竹在胸,对着单霁翔侃侃而谈:“我们计划用华夏九州的版图,除了故宫之外,准备再选取东南西北八家博物馆,用九宫格的结构呈现,最后定鼎天下,汇于故宫。”
为此,每一件文物的选择、每一个故事的讲述、每一层意义的开掘,于蕾和她的团队都花了大量时间去纠结去比较,直到寻找到一个她能认可甚至激动的角度,“一定需要先打动我。”
“当你发现每个参与者都很高兴、每个人都愿意帮你去说去传播这个事情,你就会意识到,有一种力量在帮助促成、弘扬这件事情,而这种力量,来自于这个事情本身。”于蕾总结。
如今每家博物馆都密切关注《国家宝藏》,“天天给我朋友圈点赞。”于蕾观察认为,通过这个节目,九大馆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变多了,“其实更像是我们生生把他们拉在一块儿的。”但现在每一期的预告,他们不管是不是自家都会转发。
张国立圈粉90后00后 多家博物馆求上第二季
“但我们觉得马镫特别有意义,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马镫,可以证明这是中国人发明的军事装备,所以我们才能有骑兵、有重甲作战,甚至沿着草原丝路输出,才有了欧洲的骑兵时代。我们的创作团队会被这样的东西打动,并尽量想传达给观众,让观众觉得,哇塞,老祖宗真是聪明、厉害。实际上是燃起民族文化自信。”于蕾对《贵圈》解释。
《国家宝藏》走红的原因,文博评论人螺旋真理认为,“一是有明星,二是观众对文物相对生疏,加上年轻人集中的网络平台能实现精准传播、快速扩散与发酵。”但最核心的原因,他认为是:“民族复兴需要文物故事的文化支撑。”
但那时候她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知道自己要普及“国家宝藏”,但普及什么、怎么普及,都不明确。对于她的同事们来说,这一批出国学习的创新人才堪称黄埔一期,然而在于蕾看来,“作为第一批小白鼠,其实那时候没有特别大的压力,一定要把它变成真的。”
两者在豆瓣上得分接近,但口碑上,《国家宝藏》却有赞有弹。《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纪录片,而《国家宝藏》则是一档综艺节目,形式和诉求本就有差别。相比“讲述文物的故事”,《国家宝藏》更像在强化“讲述附着文物之上的,有关民族文化自信的故事”。而这一点,直接影响节目组对文物信息层面上的取舍,和表达方式上的设计。
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云梦睡虎地秦简
但在名单统计中,于蕾发现,南京博物院的竹林七贤砖画,题材上和《高逸图》相似,“《高逸图》是宋徽宗起的名字,但跟南博的砖画一比对,可以发现《高逸图》画的就是竹林七贤,但可能是个残本,所以只有四个人加一个童子。”
在英国培训的40多天,于蕾逛遍伦敦的博物馆,深感“老外的生活里,博物馆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去处,看到幼儿园的小孩排着小队在大英博物馆里面上历史课,感觉真是挺幸福的。”
“内容创新是很难的,你创造的新的表达方式能不能被人接受,确实要冒很多风险。但第一期的故宫志愿者说的一个词,我挺感同身受的,就是’心灵的高峰体验’:你考虑的不是收益,而是这件事做到最后的社会价值,你觉得它是对的、应该被传播、应该被表达,那就努力去做。”于蕾说。
在两年前的宣传稿中,《国家宝藏》当时还被定义成“文化传统普及类真人秀”:5名“寻宝灵童”,在多名学者组成的“文化导师团”的带领下,寻找包括剪纸、古代造桥技术、黎族龙被、侗族大歌等十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在哪儿。
就算不出于经济考虑,工作量也不是所有人都扛得住的。于蕾回忆,“妇好”刘涛答应时特别爽快,是第一时间就确认的,但当她看到满是文言文的本子之后就开始紧张,打电话给于蕾,“你们这本子跟我们一集电视剧一样长,还得转场、还得换装,我不行啊。”
感谢那条轮胎,第一期播出后,《国家宝藏》上了热搜,知乎形成话题,豆瓣评分9.3,B站播放量160多万、弹幕16万条。《国家宝藏》在腾讯视频上线5天播放量就突破3000万,在文化节目中算是十分强劲,迄今播放量已经达到6000多万。一言以蔽之:占领了大量年轻用户。
“找到梁先生的故事的时候,就觉得‘哇塞’。因为之前的明星嘉宾已经确认是梁家辉,很多人觉得我们是不是故意设置了’老梁家’跟石鼓的渊源,真的不是,纯属巧合,但这个巧合,会让你觉得,在冥冥中可能有某种国宝在召唤的内容。”
节目播出后收到的大众反馈,让于蕾的整个团队都极其兴奋。“全组人都特别高兴,几天睡不着觉。就像是披荆斩棘去给大家开路,真的开出了一块新的点,那样的满足感。”于蕾描述电视人的成就感。
但有一点,是她很早就明确的:在自己接受的教育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某些类似“我们有兵马俑,特别好,特别了不起”的观念。但她回想起来,“不知道为什么好,也没有由衷觉得真的好。”
节目组曾经考虑两者都留,但是,“权衡来权衡去,还是只选了南博这件,因为会觉得中华文明如此博大精深,泱泱五千年这么多宝贝,为什么27件里非得有重复题材?”于蕾解释。
于蕾当时强制洗脑“你一定行的”,按下了刘涛。不过在刘涛这期节目播出后,于蕾转头就乐呵呵地发朋友圈:“能把这套祭祀台词背下来的都是奇女子”。
故宫博物院:石鼓、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
“我会觉得,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在让这件事情变成,包括哪个明星或者哪个人来和它结缘。”于蕾对《贵圈》说,“就像突然之间,小撒的时间就能全串开了。”
浙江省博物馆:玉琮、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宁波“万工轿”
腾讯娱乐专稿(文/叶弥衫 责编/小文)
河南博物院:贾湖骨笛、妇好鸮尊、云纹铜禁
不过,这样的成绩,又让于蕾带着新一轮的忐忑准备接下来的录制:“不到录完,方案是不会定死的;不到播出,调整是不会结束的。”“既然已经有了‘国家宝藏’这四个字,那么我们需要文能对题,对得起这四个字的分量,对得起国家综艺的高度。”于蕾对《贵圈》解释,她始终忐忑的根本原因。
对于《国家宝藏》的总导演于蕾来说,这个12月在忐忑中度过。
陕西历史博物馆:杜虎符、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此外,不同博物馆,可能提供相似或者同质的文物。比如于蕾第一次去上博调研,书画组的老师就激情澎湃地给她推荐《高逸图》,甚至到了“上博如果只选一件文物,那就是《高逸图》”的高度。“热情洋溢地给我们展开大画册,说我们如果没看过展出很难看到,会被色彩震撼到,基本是当时人像画的极品。”
但推进过程中,于蕾发现“最初的点比较玩闹、比较细巧”,与她对“国家宝藏”四个字的理解并不完全匹配。“整个团队不停在讨论、磨合,推了改,改了推,不断磨合,不停修改,最后锁定到现在的主题、现在的方式。”
“故宫一个老师特别可爱,之前湖北播完,他在我朋友圈底下评论:这期不错,但还是故宫那期最好。”于蕾描述。
“在此之前,还没有这样一种形式把文博领域的知识和大众能接受的形态融合在一起、表达给别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表达方式,这种创作的快乐,对我们自己也是特别珍贵的。”于蕾说。
在确定文物名录后,马上需要推进的是明星守护人。“第一步先选国宝,然后想这个国宝大概讲什么故事,再去想谁合适。在我们之前的工作当中,基本已经总结出文物的性格,之后就是要找能把这种性格表达到位的嘉宾。”
辽宁省博物馆:铜鎏金木芯马镫、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但过得了自己这关是不是等于过得了观众那关,她仍然吃不准。开播前,连“001号讲解员”张国立都看得到她的紧张,安慰她:“我来演播室的时候车胎爆了,说明咱们这个节目肯定能成爆款。”
博物馆人也为此兴奋。于蕾介绍,开始和博物馆沟通的时候,由于对方缺乏和电视台打交道的经验,对于节目组的“折腾”很不适应。“他们首先基于保护文物:我们的东西都是国宝,怎么能随便给你拍,一幅画就算展开给你看一下都会损伤啊。其次他们也想像不出这个节目会做成什么样。还有一些专家,像上博的老师,不能理解我们的需求,每次见面都要强调一下《高逸图》有多好。”
记者手记
还有很多这次没有出现在节目里的博物馆,看过节目找到于蕾表达意向,“我都说下一季吧。我们国家的东西确实太多了,一次说不完,我们希望点燃了这块领域之后,将来还可以不停扩展这个领域,毕竟还是有很多取之不尽的可讲的东西。”
南京博物院: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坤舆万国全图
9家博物馆甄选的27件国宝
湖南省博物馆:皿方罍、辛追墓T形帛画、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
但宣传片播出后,有博物馆馆办工作人员给于蕾发微信感慨:“真是隔行如隔山啊,我们现在才知道你们想做的是这样的东西。”
《国家宝藏》每一期聚焦一家博物馆的三件镇馆之宝,每件文物都有相应的明星守护人,演绎前世传奇,又有素人守护人,解说今生故事。前者吸引关注,后者普及知识,更涉及微言大义的引申。
也未必达到“从有文化到没文化都觉得好”的期待。学术界对这档普及文博内容的综艺节目仍有不同意见,包括文物本体信息不足,前世传奇的从故事到服化、道具等都存在瑕疵,《贵圈》采访的一位文博界人士甚至表示:“相比让文物说话,更是让明星说话。”
选文物不看名气看故事 上博镇馆之宝没上镜
这种“在做一件对的事”的感觉,激励着每一个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