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娱乐观,张艺谋上《纽约时报》,对美国电影进行了温柔的警告
- 核心提示
-
娱乐观,张艺谋上《纽约时报》,对美国电影进行了温柔的警告
- 详情
-
正如张艺谋所说,“在好莱坞大片的阴影下,中国的国产电影常常要面对巨大挑战。我们理应考虑对中国电影传统的传承,也要考虑失去独特价值观和美学的潜在风险”。想必,这样的挑战不只是来自票房收入,毕竟所谓的“烂片”也未必不能获得高票房,而用心打磨的好作品,若宣传不到位,时机没抓好,也可能陷入无人知晓的境地。
中国电影“进军”好莱坞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尤其在中美两国文化相遇的语境下,这个话题更加敏感。
那我们中国的电影呢? 张艺谋在文章最后讲到,“要开放渠道——以及我们的思想——以达到文化、政策和经济的互相了解。为了更好地了解对方,为了探索美好未来的可能,双方都需要在这条路上走得比预想中更远”,这是他眼中,中美电影交流最重要的事情。
比如,此前很多观众不了解的印度电影,因为阿米尔汗的出众作品,开始对印度电影刮目相看。其实,印度电影产业十分庞大,其作品跟国内情况类似,也是鱼龙混杂,你看到的优秀作品的而背后也有很多“烂片”。但阿米尔汗的成功让不少人对印度电影形成了良好的第一印象,进而试图去了解其他相关影视作品。
这个漫长的历程中有诸多关键点,其中最“艰难的转型”,可能就是——当中国电影有可能获得世界目光和话语权的时候,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此前,能在国际电影话语场上赢得主流认同的,多是《红高粱》《菊豆》一类呈现中国历史里惨痛伤痕的故事,甚至“悲情叙事”和“苦难记忆”成了我们的“主流”。但好莱坞大片的主流可不是这样的,不论是“美国英雄”还是“歌舞人生”,嬉嬉闹闹的叙事照样可以爆得大名,即使是悲剧,也始终在给人以希望,只是用深刻的思想替代了悲剧的逻辑。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文艺界的“自信”也逐渐提升,而电影导演的嗅觉是敏感的,便会出现“春江水暖”电影“先知”的情况。不论是动画里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还是创下多个记录的电影《战狼2》,都有着明显的民族主义叙事和大国情怀。
这显然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了。不过,中国导演一直没放弃这方面的努力。
最大的挑战来自观众的评价和电影圈的文化认同问题。前者不难理解,后者听起来玄乎,简单来说,就是中国电影怎样在保持本国文艺特色的前提下,依然能获取话语权,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认同,乃至改写世界电影史的“主流”趋向。
这或许是对之前“压抑”的一种反拨。但也应看到,文艺上的信心未必需要通过“强力感”来实现,融入日常生活的美感,照样可以获得掌声。
本文系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张艺谋日前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也谈及了这个问题。他的视角或许可以代表一代中国电影人的心声,他们从学习、模仿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大片,到开始反思既有的电影思维和知识结构,再到结合中国文化传统探索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之路。
在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喜怒哀乐的故事,是绝不缺乏创作素材的。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艺术资源也不比其他国家少。关键还是前沿的电影技法和这些优势结合起来,再加上创作者和表演者的专业精神和家国情怀,成规模地出现优质影片并非难题。而在解决中国电影自身的困境后,才能在“进军”世界舞台时获得更多的可能性。
耐人寻味的是,阿米尔汗的作品大多以轻松搞笑的方式来呈现生活中的哲理,不论是《三傻大闹宝莱坞》对爱情、友情的讴歌和对教育的反思,还是《未知死亡》《我的个神啊》里曲折的爱情故事和对印度社会问题的反映,都不会给观众以说教感。从某种意义上说,阿米尔汗的电影的成功,恰恰是“生活感”的胜利。
腾讯娱乐专稿(文/黄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