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亦菲演花木兰,不代表西方对中国的想象变了,娱乐观
- 核心提示
-
刘亦菲演花木兰,不代表西方对中国的想象变了,娱乐观
- 详情
-
当然,抛开刘亦菲的演技不谈,这次她来演木兰,我觉得另外有一点正面的意义就是,刘亦菲并不是西方主流对于亚洲女性美的想象。她这张脸跟迪士尼版的动画片里的木兰是两样的。动画片里的木兰是刻板印象中的西方人对于亚洲女性的认知,他们觉得这种狐狸精一样的尖脸、桃花眼(而且眼睛一定要小)是属于亚洲女性的美,可是其实刘亦菲才比较接近我们大多数中国人自己对于东方古典美的认知,圆圆的,婴儿肥,还有一丝飘逸清冷。
具体来说,高级脸得有略窄的太阳穴,略宽的颚骨,方正的下颌,绝味鸭脖面前不露声色的口轮匝肌,细小而水汪的眼睛,舒淇的唇线,还要性冷淡风,要疏离感,要有仙气。
老外演东方面孔,尤其是中国面孔,我们中国人看着生气,西方人想必也觉得尴尬吧。但看看好莱坞电影史,这真的是一个旷日持久的问题。
早期的好莱坞,华人从来没有担任过男主角。比如,1925年到1949年,美国制作了48部关于华人警探陈查理的故事片。陈查理一口洋泾浜英语,满口孔老夫子“之乎者也”,更糟糕的是,这个角色不是由华人演员扮演的,居然是一张货真价实的西方脸孔。
高级脸的代表是杜鹃,反面是赵丽颖。而刘亦菲呢,介乎赵丽颖和杜鹃之间,脸型是东方的,气质是西方的,因此总体来说是高级的。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在高级脸称霸全球的时代里,刘亦菲这张脸是会获得东方和西方观众喜爱的。
问题当然不出在堂堂好莱坞找不出一个能说洋泾浜英语的华人男演员,因为电影里陈查理的儿子们都是由华裔美国演员扮演的。问题在于,在当时种族主义的霸权下,这些刻板的中国男性形象是由非中国人为非中国观众制造的,华人男演员没有资格出演男主角,即便这个人物本身就是一个华人,更遑论由一个华人来出演英雄人物。
腾讯娱乐专稿(文/邹志东)
这种状况到了1970年代,李小龙在好莱坞走红才真正开始扭转。但李小龙也碰到过这个问题,70年代的时候有一部叫《功夫》的美国电视剧,里面的男主角叫金贵祥,有一半中国血统,但这个姓金的角色没有给李小龙,而是给了一个白人演员。因此,可以说,“陈查理”时代的种族主义霸权远没有消弭。
当然,刘亦菲去演木兰,这就代表颠覆了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的东方主义式的想象吗?当然不是,因此毕竟从本质来说,刘亦菲被挑中也主要是因为考虑到中国大陆市场。
去看看从早年的吕燕到这些年走红欧美走秀市场上的模特宠儿们,就知道了,西方人对于中国面孔的想象非但没有改观,反倒变本加厉了。维密上的中国模特,哪一张脸不是刻板印象中西方人的东方审美呢?而且,颇有意味的是,这种西方人的审美如今慢慢内化变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审美判断。
好莱坞真人版《花木兰》(赵薇版 动画版)挑中了刘亦菲来演木兰,很多外媒评论说这个选择糟透了,因为连没看过刘亦菲表演的外媒们也通过渠道了解到刘亦菲是一个演技基本为0的女演员,但也有外媒调侃说这一次终于不用背负“洗白”的骂名了,毕竟长期以来,西方面孔堂而皇之出演亚洲人角色,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蒂尔达·斯文顿、石头姐艾玛·斯通、寡姐斯嘉丽·约翰逊都演过华人或日本人面孔。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华人女演员身上。早期华人女星黄柳霜名冠全球,但当时美国的电影制作法规定,不同种族的人物不能在银幕上接吻,这极大地限制了黄柳霜的演艺事业,因为这意味着她无法担纲主角。
时至今日,虽然西方人还是会时不时喧宾夺主地抢着要演亚洲面孔,但反过来,亚洲面孔去演西方白人的角色,在我孤陋寡闻的阅读视野里,还真的没有看到过。什么时候,刘亦菲这样的中国演员会去演灰姑娘、白雪公主呢?那一定是等中国变成第二个美国、中国文化输出称霸全球的时候才有可能。
譬如据说眼下国内最潮的一种脸型叫“高级脸”,所谓的高级脸起源于“马夸特脸(Marquardt Phi Mask)”,来源于美国整形外科专家Stephen Marquardt用黄金分割比例创建的,适用于所有人种的“终极完美脸模”。
当然,如果哪一天中国人真的去演西方人,这丝毫没什么好骄傲的,因为那不过是种族主义霸权的换位重演而已,那时候东方主义就要改写成西方主义,但换汤不换药,里面的压迫性的权力结构是一致的,这太不符合当前中国政府推行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一带一路总路线了,而是走到人家帝国主义的老路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