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圈:技术流分析《敦刻尔克》到底神在哪儿?
- 核心提示
-
贵圈:技术流分析《敦刻尔克》到底神在哪儿?
- 详情
-
最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要看IMAX!!要看IMAX!要看IMAX!
《敦刻尔克》中能够寻找到许多诺兰过去作品中的元素和线索,可是组合在一起,却又一次让全世界观众大开眼界。
这场撤退,在二战历史上的意义尤为特殊——它并不是一场普遍意义上的战争胜利,而更像是一次成功的逃亡。撤出的这33万士兵不但在日后成为了扭转欧洲战场的关键力量,“敦刻尔克”精神也被英国民众视为坚韧、永不言败的象征,鼓舞着他们走向最终的胜利。
腾讯娱乐专稿 文/耿飏 陈媛 责编/子时
法雷尔在油箱即将耗尽的情况下,面临着返航还是继续战斗的考验,这是好莱坞大片中常见的“生死时速”桥段。然而诺兰通过海面、空中多重视角的穿插剪辑,让你足以体会到飞行员在决断时千钧一发的急迫感。▼
两人从最开始的口角争执,延伸到了肢体冲突。结果,小帮工乔治被他意外推倒摔进船舱,头部受了重伤。直到这时候,墨菲才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恢复了理智。
这条线索也是激发诺兰拍摄《敦刻尔克》的初衷。早在1992年,他和当时还是女友的太太艾玛·托马斯曾一同乘船从英国到敦刻尔克海滩,结果这段海上航程比他们俩设想的要艰辛许多。“那时候我就觉得,当时撤退行动中的人们,遇到的困难会是多么巨大。这个故事值得讲述”,诺兰说。
当内地银幕上第一次出现吴京手举五星红旗,扬长穿过正在交火的两大非洲帮派的镜头时,谁也没想到这股雄性荷尔蒙的力量竟然持续激荡了一个多月之久,票房直抵50亿+。它强大到占据了所有人的视野,眼角余光瞥见的同档期其他影片,都被碾压的黯淡无光。
这几乎是整部影片中,唯一一处彰显英雄主义的画面。
出于战略和保存实力的考虑,英国空军给予这次撤退的空中支援少之又少,总共就派出了三架战机。但这反而赋予了飞行员们孤胆英雄的意味,他们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是海滩上40万人唯一的“保护神”。
诺兰的新片《敦刻尔克》便还原了这场大撤退的全部过程。他并没有撒狗血般地讴歌军民团结抵御外敌的悲壮,而是通过海陆空的三个视角,一小时、一天、一周三个时间维度的全景式交织,揭示了战争和每个人之间的真实关系。不仅让你看清那段历史,更让你重回那片充满绝望和死亡的海滩,带你重新经历了一遍敦刻尔克。
影片中的第一个画面,就是在漫天飘落的德军劝降单中,几名被敌军打散的英国士兵正在漫无目地游走。他们已经极度疲惫,连路旁水管中残留下的一点水都不舍得放过……一阵密集的扫射过后,身边的战友接连倒下,只剩下主人公汤米一人。▼
由于油量所限,战机在敦刻尔克上空作战的时间只能控制在1个小时之内,时间一过必须马上返航。因此,飞行员们每一次加速追击敌机,每一次咬住敌机进行“狗斗”(两架飞机在近距离战斗的型态),都会减少一分自己归航的希望。
而在电影中,诺兰却并没有选择那些“大人物”、“大英雄”作为切入点。他选择了一条最普通的家用游艇“月光石”号,向观众传递了战争中的一丝人性之光。▼
和他一起驾驶“月光石”号驶向敦刻尔克的,还有他的儿子彼得以及小帮手乔治。▼
或许现在,这位47岁的英国导演,是时候收获奥斯卡的肯定了。
“汤老师”汤姆·哈迪饰演的飞行员法雷尔就是其中之一,他几乎全程带着面罩,只用眼神表演,台词也没超过10句。▼
空中的这一小时,是影片节奏最紧凑、激烈的一段。在这条时间线上,德军的空袭目标明确:炸毁唯一的堤坝,以及摧毁每一艘营救撤离的舰艇。而英国空军的任务,就是尽量击毁敌机,为撤退争取时间。
Part 1. 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一场成功的逃亡
Part 3. 多线叙事构建出的时间隧道
看《敦刻尔克》,请不要执着于一板一眼辨清历史细节,而是尽量打开自己的五感,跟随诺兰感受他精心设计的每一帧画面,每一个表演,每一个音符,去体验,去感受,去共情,然后,面对自己的答案。
本片的摄影霍伊特·范·霍特玛是诺兰的老搭档,两人曾合作过《星际穿越》。在拍摄水面场景时,霍特玛站在堤坝边,将体积硕大的IMAX摄影机装进防水袋扛在肩头进行拍摄。全片有超过70%的场景来自IMAX摄影机实拍,这个比例超过诺兰以往任何一部影片。但由于其工作噪音巨大,以至于现场收声都很困难,只有在拍摄人物对话场景时,诺兰才会选用别的型号。
总结陈词:
由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得主马克·里朗斯扮演的道森先生,是这段海上故事的绝对主角。▼
在“陆地一周”这条线中,诺兰真实地展现了残酷战争下人类挣扎求生的本能反应。为了活着回家,汤米假借搬运伤员蹭上救援船,途中又不惜放弃同伴的生命力求自保。历史中到处都是重复的人性,一念之间便足以摧毁所有。
Part 2. 用一个画面带你身临战场
三条主线围绕“撤退”以环状分布,期间大量的使用穿插剪辑手法,让它们的视角互为补充,既相互独立,又互有关联。这种手法虽然容易造成一部分观众的空间混乱,但在营造代入感和勾勒紧迫氛围上却见足功效:第一条线,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一个星期里,观众可以跟随海滩上一个无助的士兵,在各种死里逃生中,见证历史中到处都是重复的人性;第二条线,英国普通民众驾船救援的一天之内,观众可以跟随船主,最大限度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去接近营救和生还带来的喜悦;第三条线,三名英国飞行员护航的一小时内,观众仿佛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推着去面对一个终极抉择——拯救世界还是拯救自己。
这艘“月光石”号上发生的故事,就是敦刻尔克撤退中的一面镜子,照出这场奇迹背后每一个平凡人做出的努力付出,甚至牺牲。
在“月光石”号的行驶过程中,道森先生首先救起了由基里安·墨菲饰演的英军士兵——他原本乘坐的营救战舰被敌军射来的鱼雷击沉了。得救后的墨菲紧缩在甲板上的一角,颤抖着不让任何人靠近。
如今,这部充满主旋律色彩的战争片已被全球影迷推上了神坛,这恐怕是自《拯救大兵瑞恩》之后绝无仅有的例子。就连被喻为华人之光的李安导演,也曾因《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折戟北美。究竟《敦刻尔克》神在哪里?《贵圈》带着疑问替大家提前观看了此片,我们找到了答案,并试图用技术流的分析,将它分享给你。
原本乔治不需要一同上船的,但他希望自己能帮上忙。更重要的是,他想做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而到了拍摄战机迫降水面的一幕时,剧组竟然将摄像机绑在战机上一同坠落。从来没人这么拍过电影,巨大的冲击力让摄像机外面的保护塑料壳都破了个洞,整个摄像机和胶片都被浸湿了。好在后期用了一种老式的湿洗方法,把胶片洗印了出来。不然,你们很可能就错失了体验这一幕裸眼飞行VR的机会。
第一条线索:陆地,一周
第二条线索:海上,一天
然而,即便是再死忠的粉丝也在二刷、三刷影片后,被消磨掉了胃口。就在有人抱怨“战狼之后没片可看”的当口,我们终于又迎来了一部接棒的神作——《敦刻尔克》。
最终,海陆空三条线索交织汇集:英军飞行员击落敌机,海上救援船只靠岸,敦刻尔克士兵成功撤离。这时,配音中令人紧张的倒计时终于刹然而止,旋律舒缓下来。107分钟观影过程中积压的恐惧、紧张全在这一刻得到宣泄。
诚然,即便你不熟悉这段二战历史,也丝毫不会影响你看懂本片。诺兰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就像当你看《泰坦尼克号》的时候一样,哪怕你知道那艘船最终要沉,但真正让你关心的,还是Jack和Rose的命运。
诺兰的影片都带有一种立场,他从来不希望自己的镜头处在完全客观的角度。尽管在《敦刻尔克》中,画面上始终没有出现两军相抗的冲锋陷阵、甚至是德军的正面镜头,但诺兰用其特有的电影语言让观众感受到:在那里,死亡无处不在,随时降临。
随着镜头的切换,我们看到了那片著名的敦刻尔克海滩。成千上万名身着深色军装的士兵和浅色的沙滩形成强烈对比,四周只能听到海浪拍打的环境音,人群反而安静得可怕——这是一种绝望到麻木的死寂。▼
在得知“月光石”号的目的地并非英国而是前往敦刻尔克后,他暴怒地要求道森先生掉头,不想再回到那片死亡海滩。
“时间”是诺兰电影中一直表达的主题。这让他具有了作者导演而不同于商业片导演的一种特质。《敦刻尔克》就是这样一部体现着导演勃勃雄心,以及为了实现这份雄心而真诚努力的作品。
等待救援的士兵挤满了堤坝。他们不知道营救的船只何时而来,而敌军的轰炸却无时无刻。▼
二战爆发初期,德国军队发起闪电战,在短短十几天时间内,便将40万英法联军困在了位于法国北部的狭小港口城市敦刻尔克。这座只能容纳8万人的海滨小城,此时三面受敌,它的东面、西面、南面全部暴露在敌军的火力下,而北面一海之隔、40海里外的陆地就是英国。
这位曾执导过《蝙蝠侠》系列三部曲、《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多部优质影片的47岁中年大叔,正直手捧“保温杯”的年纪。或许是出于中年男人骨子里对战争和历史无法摆脱的反思情怀,这一次的诺兰为我们讲述了二战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失败”——敦刻尔克大撤退。
在德军猛烈的空袭轰炸后,敦刻尔克海滩四周的船坞、码头全部被夷为废墟,唯一还可供船只停靠的只剩下一条不足1200米长的防波堤——这是40万联军的生命线。
在拍摄这组场景时,诺兰为了还原当时海滩上人头攒动的景象,启用了超过1000多名的群众演员,这样非CG的大场面足以震撼人心。同时,在技术层面上,他也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IMAX摄影机和65mm胶片,用其拍摄出的画面分辨率几乎是传统胶片的10倍。
之所以称《敦刻尔克》神作,不仅仅是因为其在海外上映时一路飙高的票房成绩、网站评分,更是因为它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毕竟连目前已被国内网友封“神”的吴京,也在微博上为他大呼“了不起”。
后来我们才知道,道森先生参与营救的情感基点,并不包含任何成为英雄的自觉。而是源自他身为父亲的使命——他的大儿子就是一名英国空军,在战斗中牺牲了。
第三条线索:空中,一小时
在这样绝望的境地下,英国政府下令从海上撤离三万人,他们发动海军及大量民用船只冒着德军空袭的危险出海营救。从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历时9天9夜,最终成功撤出三十三万五千人,是原定计划的10倍。
在这次大撤退中,由英国人民自发组织的近千艘民用船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中,最著名的“Royal Daffodil”号客轮,曾7次往返敦刻尔克,撤回了9500名士兵。返航时,船上有一处漏水孔竟是靠床垫堵上的。
影片中,诺兰用他最富个人色彩的“多线叙事”手法,将海上(一天)、陆地(一周)、空中(一个小时)三个时空串联在一起,并将不同的时间密度压缩在同一长度内交错展现,营造出立体、丰富的空间感。这并非他流于自己的“俗套”或者“故步自封”,而是他希望观众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确切感受到——“时间”这个看不见摸不着但切实存在的维度。
正如他自己说的,与其说《敦刻尔克》是一部战争片不如说它是一部悬疑片。因为最大的悬疑和真实战场一样——你永远不会知道何时有子弹飞来……你只知道,这一切随时都会发生,而你,只想活下来。
对于以往那些平铺直叙的战争电影来说,《敦刻尔克》的叙事结构是复杂的;但是对于一部诺兰电影来说,它却又是极简的。在看惯《盗梦空间》的梦境解构,以及《星际穿越》的多维空间后,你会发现,诺兰这次在使用非线性叙事的手法上,收敛地极为克制。
为了拍摄出战机在空中追逐的真实姿态,诺兰将IMAX摄像机绑在飞机的外面,直接从空中跟拍。▼
一周这个时间单位,是留给驻守在敦刻尔克的英军等待救援、撤退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士兵汤米的演员菲恩·怀特海德在影片拍摄时只有19岁,此前仅出演过一部迷你电视剧。诺兰之所以大胆启用小鲜肉,完全是为了贴近当时驻守英军的真实年龄。他认为:“观众看到他,很自然的就会希望他能在战场上活下来。这是人之常情,不需要什么表演和设计。”这样一张充满生命力的面孔,却要在战场上渐渐枯萎,本身也是对战争残酷本性的控诉。▼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当燃料已经耗尽的战机最后一搏击落敌机时,海滩上的士兵们发出震耳的欢呼声,既打破了画面的沉寂,也终于让观众可以暂时松一口气。
求生的本能驱使汤米不断奔跑,观众的视线也被迫追随他转过了几个街区。随后,他的脚步逐渐放缓,好像看到了什么。这种第一视角的表达方式,代入感强烈,真实到没有距离。▼
士兵汤米试图加入其中一路队伍走上堤坝,排在他前面的人冷漠地扭头看了一眼,却什么都没说。事实上,整部影片中的台词很少,诺兰没有设计一段情节给观众“科普”历史故事,更没有英雄主义爆棚的心灵鸡汤。
Part 4. 《敦刻尔克》能否真的成就“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