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国三部曲韩三平:主旋律若没生命力是民族悲哀
- 核心提示
-
建国三部曲韩三平:主旋律若没生命力是民族悲哀
- 详情
-
韩三平:有一句话叫,性格倔强加上理想主义,无敌于天下。所以蒋介石搞不明白,怎么90万军队就把老子400多万美式装备的军队彻底消灭了呢?这中间有多少值得拍的?有很多英雄人物,英雄事迹,英雄情怀,我觉得还可以接着拍下去,成为一个类型。中国电影现在有一个问题是不够百花齐放。观众现在高度的个性化,自主选择性非常强。我们小时候看电影是机关组织,没有什么选择,电影也少,现在不光电影多,其它的娱乐形式也很多。电影必须要百花齐放,才有可能有比较好的氛围。我们为什么要让这个电影成为一个类型?叫它红色题材也好,主旋律大片也好,1840年到1949年之间可歌可泣的东西真的太多了。
刚刚在腾讯视频独播的《建军大业》纪录片《暗夜之光》中透露了一个花絮:当年《建国大业》大阅兵那场戏杀青的时候,主创们在远望楼吃了个饭,席间韩三平说道:再拍个续集,就拍建党吧,要不再凑个三部曲,加上建军吧。一句笑谈性质的话,终于在2017年成为了现实。2017年7月27日,《建军大业》上映,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建国系列三部曲”总设计师韩三平,在接受腾讯娱乐采访时感慨道,愿望总算实现了。
就像于冬说的,他的职业能力是够的,可以拍一个现代感很强的电影。所以我们来决定拍什么,刘伟强来决定怎么拍。这是首先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其次才是谁来演,成本多少,电脑特效怎么做。第一个问题,刘伟强不太熟悉,这部分我和黄建新,还有于冬来把关。于冬也是发烧友,现在他的革命历史知识已经超过我了。
于冬:我们要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年龄,以前《八月一日》都是找一些特型演员演,年龄感是比较大的,这次我们让年轻人来演,应该说是出色完成。欧豪这次演叶挺演得特别好,帅气。除了军人的英武之气,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是代表了那个年代青年人的进步形象。像刘昊然,让他演粟裕的时候,他一脸懵,问粟裕是谁?然后回去问他爸,他爸给他讲了一晚上粟裕。然后他又看书研究,看完没两天就说我要演。在战争戏方面,别的戏我不知道,在这个电影里边他们绝对都是亲力亲为,倾注全力。包括之前的军训,来了之后穿上布鞋先去跑圈。你演一个军人,从形象到气质上都要符合。
然而,《建军大业》的完成经历,却与前两部很不一样,除了邀请到香港导演刘伟强担任导演,还启用了许多年轻的当红偶像,来饰演1927年参与建军的革命伟人。这两个大胆的决定,让《建军大业》自立项以来承受着不小的舆论压力。上映之际,“建国系列三部曲”总设计师韩三平与出品方博纳CEO于冬坐到了一起,回忆起一路走来如何在承受种种压力的情况下,坚持做完了《建军大业》。对于因此而饱受争议的年轻演员,韩三平和于冬都赞不绝口:“代表了那个年代青年人的进步形象”、“将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很好地传达给了观众”。韩三平甚至激动地鼓励于冬继续按照《建军大业》的模式,制作叶挺、粟裕等名将的个人传记片,而且就从他们二十几岁拍起。在他看来,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应该发展成一个类型,促进中国电影百花齐放:“如果这种影片没有生命力,将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于冬:我真的希望这个电影票房能够超过10个亿,能有差不多4000万观影人群。我是觉得这样对于刘伟强导演,对于这些年轻的演员参演这样的题材,都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当然如果投资方都能够赚到钱最好,其实这次对于每一个投资公司来讲都是蛮大的压力,(如果票房好)他们都会深受鼓舞。
第二问:为什么启用大量小鲜肉?
于冬:让年轻观众更喜欢
韩三平: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再到《建军大业》,当然有一点担心,怎么拍得更好看。那个时候我已经退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了,于冬一个电话,说我要来跟你商量个事。这么大一个老板开着车到我办公室来,问我这次能不能让刘伟强来拍。我第一反应是噎了一下。这个可以明确地说,我有两个顾虑:第一个是人家刘伟强拍不拍?第二个是刘伟强能不能拍好?后来他说刘伟强看了剧本,第一场戏就打动了刘伟强,就是杜月笙杀汪寿华那场。刘伟强有这个积极性,第一个顾虑就解决了。
第一问:为什么选择刘伟强做导演?
韩三平:应该发展成一个类型
去年我们拍《湄公河行动》,有个评论很好:一扫中国电影银幕上的“阴柔”之风。很长时间我们的银幕上充斥着所谓的青春片,还有很多恶搞的喜剧,综艺电影,三天四天拍的都获得了高票房,弄得所有的严肃创作的编剧、导演、演员都很受打击。《湄公河行动》去年国庆公映,一开始开局也不是很好,但口碑迅速逆袭,最终冲到11.86亿,确实是给很多制作人、导演极大的鼓舞。什么是好电影?观众是看得到的。当时通过这样一个影像,让年轻人看到了默默无闻奋战在一线的公安干警,让他们燃起了一种爱国热情。所以我觉得《建军大业》也能掀起观影热潮,因为一大批观众会传播口碑,再加上中老年观众的回流,会形成叠加效应。我觉得过10亿是有可能的。
但是要不断有像于冬这种人。这部《建军大业》,于冬功不可没。我坦率地讲,于冬作为这种类型的践行者,多少受我一点影响,最终还是看他。无论国有公司还是民营公司,如果不能从投资这一类的电影中获得利润,就意味着这种影片没有生命力。这将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建军大业》是讲一个事件,将来我们就可以只拍一个人物。你想一想十大元帅,十个大将哪个不是职业军人?他们最青春美好的时光全部在打仗,包括1949年以后抗美援朝、中越自卫反击战等等,都是这批人打下来的。如果要拍《叶挺传》,真的可以拍他最年轻的那一段,二十多岁。粟裕,就拍二十一二岁,他当大将的时候也就四十岁。邓小平,当红七军政委加红八军政委时才二十五六岁。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在说压力大,但这些前辈他们当时面临的是什么?抛头颅掉脑袋的压力。年轻演员将这种精神很好地传达给了观众。
包括开场那一段,青帮对工人进行大屠杀,宁可错杀三千不能错放一个,剧本中就是这一段最吸引他。这样的一种残酷的质感,对刘伟强来讲是驾轻就熟。你可以看到一些“刘伟强式”的镜头,穿着黑衣服的斧头帮出场的动作,包括皮鞋踩到水上倒映出来的氛围,这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香港电影的影像,能给主旋律电影带来非常有冲击力的视觉表现。
刘伟强是一个非常职业的导演,他对镜头画面和叙事节奏都把握得非常好,他的作品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当我们突然决定找刘伟强来拍的时候,他自己都很紧张,说为什么找我拍啊?这是超出他经验的题材。但是香港职业导演的这种能力啊,剧本拿给他之后他马上就去研究,每一个人物都精心地研究,并截取他们最闪光的那一点。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以往解决得不好,或者几十年来都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拍得好看。不解决这个问题的话,主旋律也好,正能量也好,观众不看,你就毫无办法。这次我们很放心地交给刘伟强,现在看来效果很好,达到了我们的预期。这个电影由三个大的部分组成,一个是1927年,无论是蒋介石要成立的南京军政府,还是汪精卫的武汉政府,都在对共产党进行杀戮,因为当时党还没有武装力量。中间这一部分就是战争戏。最后部分应该说拍的是共产党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精神,与高度的理想如何结合。我觉得这三个部分的三种感觉都拍出来了,都很好。所以这是我们比较好的一次合作。
腾讯娱乐专稿(文/陈小猱 摄影/薛建宇 编辑/端梧)
第三问:主旋律商业片的未来在哪里?
于冬:《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是一脉相承的三部曲,韩总的夙愿是要把它拍完。从请徐克来拍《智取威虎山》,请林超贤来拍《湄公河行动》,到请刘伟强来拍《建军大业》,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剧本,包括台词的准确。过去我们的主旋律有一个毛病,大段的对白、看地图、布置任务、会议室开会,一段作战分析,再一段打仗,都是这种节奏。这次刘伟强让所有部署都在行军当中解决,节奏感更好。而且每一个人物台词的准确度都精益求精,这个由韩总跟黄建新导演负责把关。
朱亚文演的周恩来,黄志忠演的朱德,还有刘烨就不用说了,第二次演毛泽东,我觉得他们都把当时那种精神面貌演出来了,打动了观众。
韩三平:拍得好看,观众才会看
从《建国大业》起我们就有一个经验,演员要爆发聪明才智,跟角色是紧密相关的。举两个例子,演《甘地》的本·金斯利,还有演《巴顿将军》的乔治·C·斯科特,都是角色把演员打动了,获得了奥斯卡奖。英雄主义的电影都是这样,首先得树立英雄形象,让英雄形象来感动观众。所以我们需要演员和角色要有互动,不是简单地接受角色。
现在我舒了两口气,第一是这部戏拍出来了,从2008年拍《建国大业》,到2010年拍《建党伟业》,再到2016年拍《建军大业》,对于我来讲是实现了拍三部曲的愿望。第二是刘伟强做导演,做得很成功。中间宏森部长(编者按: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一直关注着,不断提要求,他也担心拍出来观众不看怎么办。
于冬:希望能过十亿
韩三平:这和当时的历史状态是吻合的。当时这些人物比建国时期要年轻多了,你看粟裕才十九岁,有的演员年龄比当时的人物还大了一点呢。但你选的演员总得有表演基础,不能随便找个人,不然根本达不到最后的效果。
包括李易峰演的何长工。上映前我们在一个颁奖活动上拿了口碑传播的奖。李易峰在台上要介绍角色,结果他还没开口,全场一帮小孩大喊“何长工”。是李易峰让今天的年轻人知道,何长工在当年是什么样的角色。对于年轻演员来说,这是展示他们青春才华的一次机会,对于年轻观众来讲,也会是一个很强的记忆点。观众换了一茬又一茬,《智取威虎山》已经过去三年了,又是一波不同的观众了。如何能够让今天的年轻人记住南昌起义,其中一个方式就是用他们喜爱的明星去演当年的革命人物。
第四问:对票房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