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鹿之死》:如果你爱怪人,其实Ta很美
- 核心提示
-
《圣鹿之死》:如果你爱怪人,其实Ta很美
- 详情
-
这真的是一部很“怪”的电影,兰斯莫斯把观影过程拓展到了纯粹的电影文本之外,除了荧幕上放映的内容,如果你是一个希腊人,你的日常生活、你的生存体验、甚至你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民间传说都成为了电影的一部分。也许会有人从叙事的完整性和影片的整体调度上去批评《圣鹿之死》,但这里是戛纳,这里是电影永远在突破电影本身的地方,那么如果你爱怪人,其实《圣鹿之死》也很美。
而影片里科林·法瑞尔扮演的主角心脏外科医生史蒂文因为酗酒导致了少年马丁的父亲死于医疗事故。隐隐的负罪感让史蒂文和马丁私下往来日益密切,而马丁也有意接触史蒂文一家,甚至引诱史蒂文的女儿爱上了自己。
这就要说到影片里的第三层隐喻了,史蒂文的故事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影片里的史蒂文是一个强硬的形象,在家庭里拥有绝对的权力,妻子儿女在他面前都是温驯服从的模样。然而是他的失误为家庭招来了灭顶之灾,妻子和儿女都开始怀疑这个父亲是否合格,但是试图按照他的要求剪掉头发来取悦他的儿子最后被他牺牲掉了,叛逆的女儿反而得以幸存。
了解了这个大背景之后,再看《圣鹿之死》就会清晰许多。兰斯莫斯向来爱隐喻,《狗牙》里用极端的家庭教育映射集权社会,《龙虾》里看似讨论乌托邦,实则讨论强权对个体的规训,在《圣鹿之死》里,兰斯莫斯变本加厉,设置了三重隐喻,甚至直接故意隐瞒了剧情发展的重要节点,强迫观众用典故去自己联想剧情。这样极端的做法也导致了影片的观感十分两极分化。
许多中国观众知晓兰斯莫斯还是因为他的上一部电影《龙虾》,脑洞大开的设定(单身狗到期找不到另一半就要变成动物)、寓言式的表达、诡异的镜头调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度是各大营销号热捧的“电影节爆款”,也让希腊电影怪浪潮/希腊电影诡异浪潮走出学界,更多的观众开始意识到:啊,原来希腊有一堆导演在拍这种奇葩电影啊!
影片里的第一重隐喻就是片名用到的“圣鹿”。这个典故来自希腊神话,被称为希腊众王之王的阿伽门农在一次狩猎中杀死了狩猎阿尔忒弥斯的圣鹿,女神阿尔忒弥斯伤痛不已,令海上一直不断地刮起逆风。预言家卡尔卡斯预言,只有把阿伽门农的女儿伊菲格涅雅作为牺牲献给女神才能改变风向。阿伽门农以阿基琉斯想出征前与伊菲格涅雅订婚为借口瞒过妻子将女儿带来,发现真相后不愿失去女儿的妻子愤怒地指责阿伽门农,此时伊菲格涅雅宣布自愿牺牲自己。
腾讯娱乐戛纳专稿(文/李栗 编辑/北北)
联系一下希腊政局,从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希腊政府一直实施紧缩政策。政府债务率一度从2009年的110%上升至175%。失业率超过欧元区平均水平两倍多,对内政府长期隐瞒财政状况,对外失去德国等欧元区主要经济体的支持……
就在这个时候,史蒂文的儿子和女儿突然得了怪病,无法行走,这个时候马丁告诉史蒂文,因为史蒂文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所以史蒂文必须亲手杀死自己的一个家庭成员作为补偿,否则他的家人就会先无法行走,继而无法饮食,然后流出血泪,最后死去。
这样的状况和史蒂文家是不是很像?其中的对应简直不用一一说明。所以说,兰斯莫斯其实是用一个看似诡异的故事讲了希腊的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丁的恐吓一一应验,妻子得知真相之后和史蒂文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为了不失去所有家人,马丁忍痛开枪打死了自己的儿子。
这些问题放在任何一部故事片里大概都会成为致命的败笔,但是在《圣鹿之死》里,这样不完整的叙事反而达到了导演想要的陌生化效果,然而这样极端的做法不免有些用力过猛,仿佛导演就在一边声嘶力竭对着观众大喊:这不是个真实的故事啊!你们别入戏太深啊!这是个寓言!别感性地哭,赶紧理性地动脑子想想我要说啥!
希腊电影怪浪潮/希腊电影诡异浪潮是《卫报》概括近年来希腊电影中出现的一股新风气时给出的概念。代表人物就是兰斯莫斯和阿斯图普洛斯(代表作《呼吸》),主要特点就是用看似怪异的视角和表现手法,来揭露希腊的现实生活。不约而同的,这些导演们在电影里表现了大量的暴力内容:性暴力(《冷眼旁观》)、阶级暴力(《斯彻特斯》)……有评论认为,这股浪潮的出现和希腊日益下行的经济政治状况及政府不作为并向民众隐瞒真相的希腊社会现实有关。
显然,这个故事和阿伽门农的故事极为相似,而导演刻意隐瞒了剧情的许多重要节点:比如马丁是有让人生病的超能力吗?马丁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母亲引诱史蒂文?最后儿子死去居然没有被人发现是非正常死亡吗?
对希腊政治或者希腊神话不甚了了的观众看《圣鹿之死》很可能看的一头雾水,而抛开剧情不言,纯从观影角度来说,看《圣鹿之死》也绝对不是什么轻松愉悦的观影体验:刻意拉远的镜头,声音巨大的诡异宗教配乐,阴森可怖的色调……观影过程中观众的神经一直处于一种高度紧绷的状况。导演从头到尾就是要“折磨”观众。
希腊导演兰斯莫斯的新作《圣鹿之死》在戛纳媒体场放映结束后,全场先是集体懵逼三十秒,然后掌声和嘘声同时响起,两方颇有较劲到底的架势,声浪整整持续了三四分钟。显然,这大概会是今年戛纳评价最两极分化的一部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