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呷哺呷哺为何掉队海底捞?,餐饮,外卖,小火锅,火锅双雄变单雄,烹调方法
- 核心提示
-
呷哺呷哺为何掉队海底捞?,餐饮,外卖,小火锅,火锅双雄变单雄,烹调方法
- 详情
-
要知道,当年上市后的首份报表中,呷哺呷哺凭借着24.25亿的营收,获得2.63亿的净利,同年海底捞营收57.57亿,净利2.73亿,与呷哺呷哺几乎不相上下。
或许,除了增持股份之外,对于餐饮企业而言,投资者更加在意的,仍是品牌在大众消费心目中的口碑、地位。
以海底捞为例,其在2022年组建了外卖运营事业部,整合外卖、社群、直播、线上等多渠道流量,从年年初的不到450家,增至年末的1400家以上,基本完成绝大多数门店的整体改造,并上架了系列套餐新品。2023年,海底捞外卖业务实现收入10.41亿元,占其总收入的2.5%。
数据显示,去年呷哺呷哺的翻台率只达到了2.6,凑凑则是2,同期海底捞的翻台率为3.8。
面对同样增长规模的市场,呷哺呷哺能分几杯羹却具有不确定性。
近期,呷哺呷哺大刀阔斧变革发展战略。
以海外扩张为例,海外市场虽大,但是市场环境也更复杂,尤其是口味不稳定的中餐出海,即便火锅产品相对而言已经算够标准化,但是布局门店、供应链以及中央厨房的搭建成本也会更高。
其中连锁餐饮南城香推出自助小火锅,包括素菜不限量的19.9元小火锅和37.8元的牛羊肉单人火锅套餐。其他主打平价标签的小火锅品牌,如锅小友、锅佳佳、苏小北等,都在积极寻求扩张。
原创:深眸财经(chutou0325)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港股上市企业,呷哺呷哺正在对二级市场展开“救援”。上月,呷哺呷哺发布公告,创始人贺光启总耗资3319.91万港元,从公开市场购买合共2057.5万股公司股份。
一般而言,股东增持显示出的是对公司未来长期发展、业绩增长的信心。
03回归大众才是正途
单从火锅市场规模来看,玩家大有可为。
另外,随着露营、野餐这些户外就餐场景蔚然成风,火锅玩家也可以考虑如何紧跟消费节奏,围绕用户是实现“场景破圈”,将火锅产品SKU研发设计场景化,例如针对夜宵场景研发龙虾、牛蛙等特色菜品。
另一厢,海底捞因受“二手饮料”药丸事件影响,近半月股价表现亦不尽人意,从5月17日最高峰的20.07港元每股,跌至6月14日的16.58港元每股。
2014年港股上市的时候,贺光启和消费者或许都没想过,呷哺呷哺会与海底捞渐行渐远至此。
因此呷哺呷哺和海底捞才被称为“火锅双雄”。
创始人贺光启想品牌升级走高端路线,但前行政总裁赵怡主张走大众亲民路线,通过低客单价,吸引更多的客群,从而提高翻台率。两位的矛盾最终以21年赵怡火速被辞退告终,在这之前,凑凑创始人张振纬也已辞职。
今年5月,呷哺呷哺以庆祝上市十年为由对套餐价格进行下调,降幅超过10%,能否对今年的业绩产生提升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等待市场验证。
管理层之间的分歧,高层的频繁异动,使呷哺呷哺多年来定位摇摆,一直在试错、交学费,兜兜转转浪费的这些年,给了后来者弯道超车的机会,自身也深陷亏损泥潭。
暂且不说价格高等不等于品牌高,但是呷哺呷哺似乎十分擅长用“价”与“量”的平衡游戏来拿捏消费者。消费者疑惑,为何呷哺呷哺涨价了,品质和服务却下降了,于是纷纷怀念那个人均三十四,有肉有菜有主食的呷哺呷哺。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火锅行业发展与消费行为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火锅行业市场规模达到5966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689亿元。
如今10年时间过去,海底捞营收已经到了414.53亿规模,净利44.99亿,而呷哺呷哺营收规模仅为59.18亿,亏损1.99亿。
去年5月开始,呷哺呷哺将思路重点放在了付费会员业务上,推出208元超级会员畅吃卡,当时预计付费会员到23年底至少带来6亿会费收入,实际情况是总共销售了1.5亿会员业务,仅完成预计目标的四分之一。
不可否认,呷哺呷哺曾具备无限风光,但世移时易,面对品牌们朝生暮死的餐饮消费赛道,呷哺呷哺需要痛定思痛,跟紧趋势,回归大众消费者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