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叠书,疫情下的一座城|多路直击上海疫情防控现场,一枝花,一张卡
- 核心提示
-
一叠书,疫情下的一座城|多路直击上海疫情防控现场,一枝花,一张卡
- 详情
-
或许,当疫情来临,上海的忙而不乱、稳定有序,正是依靠着一个个不具名的平凡人,用他们默默无私的付出和不计回报的努力,为“疫情下的一座城”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力量。 此刻,对于那些此时此刻依旧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平凡人,我们也想由衷地说一句——辛苦了!
记者:卞英豪、陈丽娜、卫宜斐、盛琬婷、汪鹏翀、刘昊、马鑫洋、俞霖 来源:东方网
“我需要进行定期产检。但是疫情来了,恐怕时间上需要协调。”东方网记者发现,王小姐在这张特殊需求咨询卡上写下了,“需要产检,12月9日”。
“大白们!确定一下居民姓名!把架子上的东西分给他们!” 香梅花园一期小区是昨日上海新增的中风险地区。在小区门外,一位志愿者举着红色小喇叭对防疫工作人员喊道。
佳秀居委支部书记王东来,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告诉东方网记者,小区目前有12组志愿者队伍,主要工作是解答居民问题、收集居民生活垃圾,以及了解居民的特殊需求。 怀孕5个月的王小姐,正是王东来口中一位有“特殊需求”的市民。王小姐填写了一张特殊需求咨询卡后,社区工作人员收集并专门归类了她的需求。
与此同时,花木街道在香梅花园一期小区内,设立了不同的志愿者小组。和丁老师联系的正是负责“教育”的小组。 在收到丁老师的给学生们的“礼物”后,小组成员第一时间把教学材料送到了孩子的身边。“我们按照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安排了任课老师来为学生们在线上答疑解惑。”
积极配和,忙而不乱。事实上,上海市民的防疫决心也从未改变。 26日东方网记者兵分多路
“一张卡”: 居民特殊需求咨询卡,写下信任
家人在第一时间联系到了社区,工作组得知后,第一时间紧急联系救护车,将孩子送往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在探望者中,还有一位特殊的“家属”。小虹(化名)是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而来看望她的,还有她最心爱的宠物狗。远远地看到宠物狗欢快的模样,小虹似乎也十分开心。 “一接到电话,我们就赶紧收拾生活用品,带着狗狗来看看她。”小虹的家属告诉东方网记者,“(牵狗过来)就是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全力投入工作!”
“一枝花”: 没了烛光晚餐,隔离带没有隔离“浪漫”
“一叠书”: 用十几个快递架筑起的“桥梁”
“没办法咯,现在只能在医院度过了。” 接过来保安送过来的花,腼腆的保安微笑着对王芳说了句“生日快乐”——这句话其实是保安小哥加出来的“台词”。
在香梅花园小区外,来送作业的还不止是老师。来自上海日本人学校的刘同学,今天也给小伙伴送来了“礼物”:“这些都是他的教科书、课本。” 刘同学向东方网记者展示了满满三袋的书籍,他说自己的同学因疫情防控在小区内隔离,而他则是受朋友所托,将书本带回给伙伴。
枫林路179号,中山医院五号门,医院在这里设立了物资临时接收点。午饭时间,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把一碗碗热腾腾的饭菜传递入院,分发到患者、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手中。 病人家属吴先生告诉东方网记者,昨天晚上医院送来了水、蛋糕、水饺。“今天早上发了牛奶、馒头、榨菜,中饭有大排、两个素菜,米饭。”吴先生还说,他昨天晚上是在医院门诊大厅休息的,“医院发的被套、床、床单都是新的”。
“为医院的应急能力点赞!他们真不容易。”视频发布后,一位网友在东方网留言说道。 一束花,一条狗,一些餐食,隔离带内外,传递着平凡的浪漫和简单的关怀,更重要的,是那一份齐心抗疫的力量。
在大白的身旁,是一个个堆满各式生活用品的快递架。隔离线外,前来探望的亲属,提着大包小包,等候在小区门两侧。当小区内居民走到隔离带前,接过一个个被递来的包裹,那一刻,前来探望的市民终于有机会和自己等待的亲友挥一挥手…… “这里,这里!”丁老师,上海市浦明师范附属小学锦绣校区的负责人。今天,她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在一个个偌大的信封里,装着隔离小区内85个学生的教学材料。
“社区的反应很迅速,我们的需求也很快得到了反馈。”王小姐告诉东方网记者,“我们的快递和外卖,只要打给社区,他们很快会把东西送上来。”
直击上海部分医院、社区等多个防控现场 还原“疫情下的一座城”
隔离带外的不远处,王芳的爱人向她挥了挥手。这一天,他们本来相约烛光晚餐庆生。而如今,这对被隔离带阻隔的爱人,只能用这一束花来诠释:“封闭无所有,聊赠一枝花。” “特殊时期就特殊度过,生日可以之后再补嘛!”没有过多停留,很快,王芳就带着幸福的微笑,默默消失在了新华医院的大楼中。
今日,上海有多家医院暂停了门急诊服务。用朴实的浪漫传递思念的故事,不断地再上演。 中午12时许,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西门,不少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家属为家人送来生活物资。受疫情防控限制,他们只能隔墙相望,匆匆一晤。
“看到这份‘礼物’,学生们的心情恐怕是复杂的!”在东方网发布了这则视频后,无数网友调侃起了那一叠叠如山一般高的教学材料。不过,在玩笑之余,一叠又一叠厚厚的信封,也是各方拳拳的关心。 “被隔离了,孩子的学习进度怎么办?”昨天晚上,许多学生家长向丁老师表达了焦虑的情绪。今天上午,学校决定将一系列的教学材料“打包”送给小区的孩子们,帮助他们在家中学习。
“我们进行包干制工作,我负责6栋楼的居民通知、服务等。”徐峰,赵巷镇金汇村村民委员会工作人员,这几天他作为志愿者,支援封闭小区的工作。“早上,我给居民发了需求单,并留了服务电话,10点,我就接到这个需求。” 30分钟,孩子的“特殊需求”很快有了结果。徐峰第一时间向赵巷镇防疫办反映并报备,在完成对接后,半小时不到,救护车就将孩子进行了转运。
“本来,今晚可以烛光晚餐的。” 今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发布通知,暂停门急诊服务。医院封闭管理之时,恰恰是医生王芳(化名)的生日。
“居民反应上来的问题,尽可能当天收集,当天解决,事不过夜。”王东来向东方网记者表示,特殊时期,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有义务竭尽全力来解决居民的特殊需求。“即使不能解决的,我们也会召集涉及到的部门,研究下一步行动。” 一张居民特殊需求咨询卡,写下的是居民的关切与信任,也书写了广大社区工作者担当和责任。
显然,在这个1800多人的小区,有特殊需求的远远不止王小姐一人。 今天10时30分许,东方网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辆救护车驶入了小区门口。这一次,有特殊需求的是一名3岁的小孩——孩子身体不适,有发烧症状。
11月25日,上海新增3例本土确诊病例。与此同时,三地被调整为中风险地区。昨夜至今,多家医院临时关闭门急诊。 快速反应、精准防控。张文宏在发布会上曾表示,上海防疫的既定策略不会改变。
病人的诉求,医护的关切,一夜的时间,上海人把“浪漫”传递到了隔离带后的医院园区里。 居民的特殊需求,社区的精细管理,一夜的时间,上海把“速度”带给了疫情之下的社区中。
家长的焦虑,孩子的需要。一夜的时间,孩子们的课堂被“搬”到了隔离区内。社会各界的“关怀”也被安放到了一个又一个快递货架上。 疫情无情,上海有序。香梅花园一期小区外,东方网记者发现了一份“外卖”,上面没有署名,也没有联系方式,袋子上写着下面这两行字——
“如果老人腿脚不便,或者有其他特殊需求的,请填写在咨询卡上,我们会尽可能满足日常所需,排除后顾之忧。” 经历了昨晚突然封闭的忙碌时刻,上海新增的中风险地区西郊锦庐小区的门口秩序井然,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语、数、英练习册,练习本,美术用品……除了完备的教学用品,丁老师还送来了一封封来自学校老师们的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