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 核心提示
-
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 详情
-
要从长期大势把握当前形势,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既要做好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准备,也要看到中国经济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巩固我国经济稳定转好的基本趋势。 看外部环境,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扩散蔓延,疫情长尾特征更趋明显,主要经济体衰退程度超出预期,外部需求大幅萎缩,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年来少有的复杂局面。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
记者:该如何准确理解新发展格局的背景和内涵? 王一鸣: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的战略决策。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和优势,利用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以及回旋空间大的特点,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到国内,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现在,一些关于新发展格局的讨论,比较多地聚焦在“内循环”还是“外循环”上。一些境外媒体更是把关注点更多放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上,担忧“中国发展将向内转”,应该说,这是对新发展格局的误解。事实上,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循环”,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经过多年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中国早已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体系,经济发展离不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配合,产业技术进步也离不开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封闭起来脱离世界主流,只会拉大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王一鸣:当前,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如果没有大的外部不确定因素影响,三、四季度经济增速应该会高于二季度。这表明,我国制度优势显著,经济发展韧性强大。 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当前我国经济恢复还不平衡,生产恢复快于需求,工业恢复快于服务业,投资恢复快于消费,大企业恢复快于中小企业,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恢复不平衡,就业和中小企业仍面临较多困难,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仍面临较大压力。
打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梗阻,根本上要靠改革创新 记者:我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哪些有利条件?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看国内环境,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从需求看,我国拥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升级的商品需求和日益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将持续释放,国内市场的总体规模将加速扩大,巨大的内需潜力将转化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从供给看,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疫情防控期间数字经济异军突起,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提高,将在满足消费结构升级中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我国制度优势显著,经济发展韧性强大 记者:如何研判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从国内外环境看,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挑战和机遇有哪些?
王一鸣: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是有坚实改革基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了制度环境。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资本、技术三大要素更加匹配,为“以外促内”转向“内外互动”创造了条件。 当然,构建新发展格局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国民经济循环还有梗阻,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没有完全打通。在微观层面,技术“卡脖子”问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不足、流通体系现代化水平不高等,导致产品、技术和供应链的循环存在堵点;在中观层面,实体经济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冷热不均,城市和农村双向流动机制尚未形成;在宏观层面,收入差距扩大给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国民经济循环带来压力。
通过深化金融改革,继续放开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通过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畅通城乡循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通过探索扩大土地使用权入市用途,推动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过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内需市场潜力。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要主动深化改革打通国内循环。而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就要更加积极主动推进深化改革,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促进国内规则规制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 由此可见,“国内国际双循环”本质不是内外问题而是循环问题。“国内国际双循环”就是要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促进一切生产要素更加自由、公平地流动。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根本上要靠改革创新。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改革,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通过完善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通过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疏通供给和需求的传导机制,提高经济循环效率。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放眼全球,如何研判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内外环境?把握大势,怎样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和内涵?着眼长远,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记者采访了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王一鸣。
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扎根中国市场提供广阔平台,更好发挥外资企业“外引内联”的纽带作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5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