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像综艺将走向何方,秦牛正威靠诗朗诵出圈,《青春有你2》热播
- 核心提示
-
偶像综艺将走向何方,秦牛正威靠诗朗诵出圈,《青春有你2》热播
- 详情
-
三年时间,八档节目,密集的分布意味着平台和经纪公司都在打一场资源消耗战,当造血跟不上渠道的推陈出新,节目的“出圈效率”也就成为了更集中的关注点。而如何在“出圈”和“打造样本”之间做出平衡,将会更加考验各类玩家。
在“依葫芦画瓢”难以成为理想的模式后,自有的外部环境就成为了中国偶像产业的另一个关注点,尽管写生比临摹更难。
争议自然产生。节目所呈现的“选秀质量”在早起成为一大焦点,部分粉丝对制作方偏向真人秀而非竞赛的剪辑方式感到不满,组成了节目热度的“路人盘”许多也并不将其视作“偶像选秀综艺”,甚至诞生过“搞笑综艺青你2”的热搜。节目的豆瓣评分持续走低,与超越《创造101》成为打分人数第一的“偶像选秀综艺”相映成趣。
对经纪公司而言,在偶像的“基础设施”仍然缺失、渠道仍然依赖于偶像选秀节目的情景下,推红偶像仍然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又高风险的过程。马太效应必然发生,在节目逻辑、市场偏好不变的情况下,垂类偶像公司所将会面临更多传统经纪公司、乃至MCN机构的挑战。
在探索过程中,渠道的话语权逐渐建立,行业的不成熟也正在不断为这种话语权背书。这也就导致了,平台在做长线规划时更加首鼠两端;而经纪公司不论大小,暂时都仍然处在“节目供应商模式”的最优解下,尽管这未必符合他们的预期。
这种由基础设施不健全引发矛盾,仅仅是平台与经纪公司错综复杂关系的一角。以镜像的视角,经纪公司的中韩差异,比平台的中韩差异只大不小:“偶像元年”的概念爆发带来过热钱涌入。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一些资本却忽略了“培养人”周期性或中国偶像行业的初期性,在发现短期盈利的难度后又迅速退出,形成了泡沫。
与创造节目相比,环境往往更难创造。
一个新赛道的完整建立,必然需要多方参与者共同面对生产、输出、变现等多重问题。一方面,以偶像综艺为首的渠道效应不能解决供应能力的缺失,更无法拯救市场的先天缺陷;但另一方面,在渠道效应下,偶像产业新一轮的发展仍然难以背离这种接近“鸡血”的眼球效应,在多重矛盾尚未解决的困局中,各方选择仍然会牵一发动全身。
“101模式”诞生于韩国,其产生的背景与SM、YG、JYP三大娱乐经纪公司在偶像产业中的主导地位息息相关。在三大公司掌握着韩国6成左右的偶像资源的情况下,一些来源于中小型经纪公司的练习生缺少必要的关注,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一方面,在第一批网综的驱动下,视频网站平台的综艺制作能力与资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备了担任“Mnet”角色的能力;一方面,这种模式最初与国内偶像经纪公司同样缺少渠道形成了呼应。两方面相结合,造就2018年的“偶像元年”之说。
面对“ToB”还是“ToC”的老难题,多种平衡尝试正在进行。多档节目“奶卡”形势的普遍应用,实际上也是尽可能将ToC和ToB收入相结合的一种改良。而腾讯视频在“火箭少女101”系列团综节目上的尝试,也初步探索了限定团衍生品的可行性。
作者 | 周亚波
对此,平台最初的选择是“依葫芦画瓢”建立相应的体系。但很快,这陷入了另一种悖论:这类场景需要在高度成熟、具备盈利能力的体系当中发挥功效,或者平台以外的第三方来搭建;然而不论是硬实力还是相关度,都缺乏一个建立此类场景的第三方,没有这类场景的建立,盈利体系也很难搭建。
01 | 自我探索
效果显而易见。自3月12日开播一个月以来,《青春有你2》在热度上保持着惊人的爆发力和持续性。诸多的出圈点《青春有你2》数据不仅霸占各类数据平台的热度榜单,甚至带回了“偶像选秀热”:在云合数据2019第一季度的综艺榜单中,赫然出现了两年相同人马制作的《偶像练习生》。
这也与当下环境息息相关,在仍未成熟的偶像行业之外,“演员市场”的相对成熟,成为了节目之外的另一渠道,也在最新的节目中形成了互补。
这并非“是否看中实力”的二元论问题,而是关乎偶像的定义。某种程度上,偶像“扮演自己”的特质,让偶像产业成为了将第一人设无比放大的娱乐形式。爱奇艺和节目制作方鱼子酱文化都将新一季节目的变化诉诸“追求偶像的多元性”,“中国女孩的多元之美”、“看见不同的色彩”,也正是顺延着这种思路。
率先开播的《青春有你2》再次证明了此类节目在热度上的可能性,但热度制造点和与此对应的争议也在持续。
随着年轻一代的用户愈发的圈层化、社交算法化,偶像在精神陪伴上的价值将愈发重要。精神陪伴取代以往单一的颜值+音乐作品模式,将成为更加重要的趋势,也符合“精神陪伴更具用户黏性”的调查结果,这支撑着“真人秀逻辑”的主动选择。
这种自发的探索以“偶像综艺”的大热为起源,以韩国“101模式”引入为轴。一方面,作为主导者,平台在引进节目的同时,也曾希望通过其他渠道的建立,渴望自上而下建立完整的偶像生态,却又因为基础设施的缺乏而同时中止;而在中止过后,围绕话题热度的“真人秀逻辑”,又重新在节目制作中抬头。
受众环境也在支撑着这种类型的变化,并与市场的偏好共同构成了外部环境。
这种模型首先在客观上构成了节目能够“出圈”的基础。相比过度强调硬实力的“舞台之选”,将聚光灯放在舞台之下,既贴合了更广泛人群的审美水平,又便于打造话题度,还能够通过各种意料之外的人物与场景,贴合“多元化”的主题,可谓一举多得。